第13章 廟會展技(1 / 3)

李玉華三十五歲那年,小趁給他生了一個寶貝兒子。在那個年代,這就算是晚年得子了。以前小趁也懷過,但都半路流產了,這一次終於一個小男孩兒出生了,可把李玉華兩口喜歡得不得,一連高興了好長時間。整天把心肝兒舉來舉去,親了又親,兩口倆喜得沒眼。真是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給小家夥按輩分兒起名字叫“備”,又給他起了個小名叫“金蛋兒”。李玉華讓算命仙兒算過,兒子命裏缺金,為了讓備兒健健康康地長大成人,像金山裏的金蛋一樣,雖經千年萬年還那麼主貴。所以給兒子起名叫“金蛋兒。”

到今年“小金蛋兒”都六歲了,也會滿世界地跑著玩兒了,也去上樹粘“馬幾了”,也去下水坑跟別的小孩兒學著摸魚摸蝦,也去逮螞蚱捉叫狗(蟋蟀),但是都弄不成,經常急的哇哇叫。兒子在門外邊玩,一摔倒或者磕著碰著,咦!小趁就心疼得不得了,“乖乖長乖乖短”地喊,都六歲了話還說不靈。跟比他大一點兒和小一點兒的小孩兒在一起玩,哭得總是他,鼻涕一把淚一把地往家跑;在家吃飯的時候大人得端著碗攆著他喂;外出串親戚或趕集總是李玉華背著、騎在脖子上一步也不肯走。由於李玉華和小趁的嬌慣,“小金蛋兒”從小的性格就養成了膽小、軟弱、怯懦。總之從他身上看不出來李玉華小時候的一點兒影子。

但是,李玉華習武的勁頭一刻也沒有停過。不管白天怎樣勞累,照樣臨睡覺前要打上一個時辰的拳,照樣要將內功練上一遍;第二天五更即起繼續操練。就這樣循環往複天天如此,現在他四十歲出頭,他的功夫武藝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同時,他把這將近三十年的練武體會,不斷地加以總結,將過去跟各路門派學過的動作、招式、用途等等,重新整合、編練、記錄。仔細揣摩,認真研究,結合“了清法師”留下的陰陽八卦與拳的秘籍,深刻領會其深層次的含義,使其成為拳意的理論,由理論來指導實戰,反過來又讓實踐來驗證理論。通過長時間地潛心鑽研,精心提純,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裏,精益求精。終於在他鍥而不舍的努力下,一套含八個大架、四個小架共計近三百個動作和招式的徒手套路編練成功。他根據此套拳法在操練的整個過程中,和陰陽八卦的理論緊密結合的特點,給此套拳法定名為“陰陽八卦拳”。一個新的拳種誕生了。

在此同時,他又在原有的基礎上,重新整理和編練了刀、槍、棍、叉、鉤、鞭、輪、牌、春秋大刀等十幾種兵器的套路。他要求徒弟們對這些器械要練到滾瓜爛熟,對套路要默記於心。在使用時,要靈活機動,隨機應變。切記不可死記硬背、生搬硬套。他告訴他的徒弟們,要知道使用器械是自己的手臂在加長,在衝鋒陷陣與敵對抗時占得先機,然器械不可能隨身攜帶,需要時,你可開動腦筋,就地取材,比如:鉤棍輪杈、戒尺煙杆、鐵鏟馬鞭、鍘刀門閂樣樣皆武器也,隨便一件就可防身。

村裏的族長和長輩兒們看在眼裏喜在心裏,他們突發奇想,想讓他的這種形式變成民間的娛樂活動,就給李玉華提出要求:叫他再編一些好看好玩兒的架勢,供老百姓觀看。於是他又從這幾百個動作中提取一些好看的招式,編排了雙人格手、長短槍對打、槍破雙刀、雙鉤戰刀牌等等。

編排這些武打動作,再加上那八個大架和四個小架的徒手套路。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一整套武術表演形式。這種表演形式在村裏的天爺廟會、火神廟會、正月十五、萬花龍王廟會上大放光彩,成為民間非常受歡迎的娛樂活動。東石寺人把這作為一種娛樂活動便由此開始。為了增加熱鬧氣氛,他們又配上鑼鼓家夥。每當表演者上場表演時,鑼鼓家夥會隨著表演者的動作的快、慢、強、弱,或急促或緩慢,配合默契,協調一致,大大增添了觀賞性。李玉華還給它起來個好聽得名字叫“武故事”,為的就是豐富和娛樂一下常年辛苦勞作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