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鐵壺的忽悠
樂活
作者:雲無心
近年來越來越熱的一項炒作是“老鐵壺”—— 一把燒水的鐵壺,幾萬元算是平常,幾十萬元也不罕見,在某拍賣中,甚至出現了近百萬元的天價。
有了“文化內涵”,賣出什麼樣的價格,本是願打願挨的事情。不過,為了炒作需要,非得捏造出老鐵壺的“特殊功效”和“健康效果”,那就是忽悠了。
在對老鐵壺的介紹中,經常提到這些特殊之處是:能夠提高水溫,而且蓄熱能力強;軟化水質,能夠釋放出二價鐵離子,形成山泉效應;鐵壺受熱後會釋放出大量的二價鐵,與茶中的單寧酸、茶多酚等作用,能補充人體所需的鐵元素。
這三條“特殊之處”,全是忽悠。
首先,燒水能夠達到的溫度是當地水的沸點。而水的沸點由當地的大氣壓決定,跟燒水壺用什麼材質沒有關係。雖然在熱力學中,如果水中有大量的溶解成分,也能夠升高沸點,但是能夠從鐵壺遷移到水裏的鐵實在少得可憐,距離影響水的沸點還有千萬裏的距離。
通常說的鐵壺能夠達到的溫度比自動控溫的電熱水器高,隻有一種可能,就是自動控溫的跳閘溫度設定低於沸點,使得水其實並沒有達到沸騰。不管是用什麼材質的壺,隻要放到火上去燒,開水的溫度都是一樣的。
至於“蓄熱能力”,取決於壺的傳熱係數和厚度。與玻璃、陶瓷等材料相比,鐵的傳熱係數要大——也就是說,壺壁同樣的厚度,鐵壺散熱比玻璃壺和陶瓷壺都要快。所謂的蓄熱能力強,不過是一種心理感覺。
各種茶用不同的適宜溫度衝泡,並非溫度越高越好。比如綠茶,就需要遠低於沸騰溫度的水溫。而傳說中老鐵壺“適合”的普洱和紅茶等,固然是需要高溫,但這些種類在老鐵壺的聖地日本並非主流。要說日本人發明“提高水溫”的鐵壺,是為了衝泡並不需要高溫衝泡的茶,實在是有點匪夷所思。
其次,關於“軟化水質”“釋放出二價鐵離子,形成山泉效應”。且不說鐵壺能放出多少鐵離子,即使它能放出足夠的量,也無法起到這兩種作用。水的軟硬由其中的鈣鎂離子決定,任何軟化水的操作,都是去除鈣鎂離子。而鐵離子的引入,絲毫無助於它們的減少,也就不可能“軟化水質”。
所謂“山泉效應”,是一個不知所雲的概念。礦泉水有國家標準,定義是“鋰、鍶、鋅、硒、溴化物、碘化物、偏矽酸、遊離二氧化碳和溶解性總固體中,有一項或多項超過規定的最低標準”。鐵並不在其中——換句話說,能否釋放出二價鐵離子,跟礦泉水搭不上邊。
或許對愛好者更有號召力的一點是——“受熱後放出大量的二價鐵離子”和“補充人體需要的鐵元素”。大多數人的確是處於缺鐵狀態,如果一種飲品能夠補充鐵,算得上是“功能飲品”。然而,且不說“受熱後放出大量二價鐵離子”的“大量”到底是多大,即使放出來了,也很難被人體吸收。
茶中有大量的單寧酸與茶多酚等多酚化合物,會與二價鐵離子結合,形成“鐵-多酚複合物”。在複合物中,二價鐵離子被氧化成三價鐵離子,不僅它自己不能被吸收,還連累了多酚化合物。本來,通常說的那些“茶的活性成分”,主要是多酚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
如果鐵壺真的能釋放出“大量二價鐵離子”,結果卻是“不僅鐵不能被吸收,還把本來的活性成分給拐跑”,簡直可以用“偷雞不成蝕把米”來形容。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