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1 / 2)

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觀點參考

作者:黃愛勤

認知心理學認為,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學生情感體驗的過程。隻有學生自己建構的知識才能得到遷移並在實際中應用。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就要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讓他們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係,這也是新課標的要求。下麵談談本人在這方麵的實踐體會。

1.創設體驗情境。

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要為學生創設有利於他們主動求知的學習情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產生的全過程,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

如教學活動課《長方體的長、寬、高與長方體的體積的關係》時,我沒有直接出示問題讓學生探索規律,而是創設了一個情境:先展示從超市拍攝來的各種各樣的長方體包裝盒,讓學生體驗包裝盒的精美,然後告訴他們這些包裝盒都是設計師設計出來的,問他們想不想做一回設計師也設計一個包裝盒,請他們設計一個容量為12立方分米的長方體紙盒。這時,學生儼然將自己當作一個設計師來思考問題。學生設計出不同的長方體紙盒之後,我拋給他們這樣一個問題:作為設計師,如何一次就能拿出最佳的方案呢?如果你是老板,你會采用哪一種設計方案?為什麼?讓他們在問題情境中逐漸把研究的重點轉移到長方體的長、寬、高與長方體的體積的關係上來……。學生設計長方體的方案之全麵及理解之深入遠遠超出了正常的學習水平,教師設計的幾個切中要害的關鍵問題,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研究空間和豐富的思考素材,使學生在思考中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精神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到長方體的長、寬、高與長方體的體積之間的內在聯係。

2.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

“數學教育是數學活動的教育”,我們要讓學生動手“做”數學,而不是用耳朵聽數學。如何讓學生從學數學變為做數學,是我們教師麵臨的新課題。新教材雖然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活動的素材,但我們還應活用教材,正確、恰當地處理教材,創造更多具有實用性、可行性、趣味性的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在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

如,在教學“通過長方體模型的解剖展開,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感”這一內容時,我充分讓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首先在課餘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用硬紙板製作了2~3個長方體紙盒,在課上把自己做的紙盒逐一展開,然後說說展開後的6個麵分別是什麼麵(學生可在麵上標出),它們都有什麼樣的關係。接著讓學生把6個麵按一定的順序編號,從多個展開圖中找到圖麵的對應關係和規律,最後在大腦中建構起長方體展開圖的特征和展開圖還原後的長方體的立體圖像。整個過程,教師隻在“導”“放”“收”方麵掌握,沒有按部就班、固守全班一律的教學步驟,也沒有局限於書本內容的講解,而是把數學知識規律的習得融於學生的實踐活動之中,使學生在開放的時間與空間裏,解放頭腦和手腳,自主探索、發現、總結數學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