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教學三思稿”培養學生的會學能力(1 / 1)

基於“教學三思稿”培養學生的會學能力

觀點參考

作者:馮懷勇

由“學會”升華至“會學”一直是教師的教學主張與預期。其實,在課堂40分鍾時間內,讓每位學生“學會”已是不易,想要達成“會學”的目標就更難了。學生的“會學”是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建立和完善起來的,需要教師尋找一種教學的促進策略,努力解決學生“學而不思”的問題,發掘學生“會學”的潛能。筆者探索和使用“教學三思稿”,就是基於這一想法的實踐。

“教學三思稿”是一份讓學生用來自主預習和複習的材料。所謂“三思”,指對概念、問題和困惑的思考。概念是思維的細胞,對於所學概念知識,學生需要問自己掌握了沒有;解決問題是對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有關實際問題的能力的考察,能幫助教師明確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困惑這一部分要求學生將學習困難盡可能地用語言文字明確地表達出來,以此強化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反思。比如,《圓的認識》一課的“教學三思稿”設計如下:

1.回顧概念:有關圓的知識有哪些?(請有序地進行回顧)

(1)在同圓或等圓裏,半徑×2=直徑,直徑÷2=半徑。

(2)針尖固定的一點是圓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

(3)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是半徑,通常用字母r表示。

(4)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是直徑,通常用字母d表示。

(5)任何一個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商都是一個固定的數,叫做圓周率,用字母π表示。π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π的近似值是3.14。

(6)圓周長的公式:C=πd或C=2πr。

(7)圓的麵積是它半徑平方的3倍多一些;圓的麵積等於半徑×半徑×π。

(8)圓的麵積與它拚成的長方形的麵積相等,長方形的寬是圓半徑,它的長是圓周長的一半。

(9)圓的麵積公式:S=πr×r。

2.問題思考:

(1)如果讓你在長方形裏畫一個最大的圓,你會怎麼畫?

(2)求環形的麵積要按幾個步驟進行?

(3)找一道題讓大家做做,看你有沒有難倒別人的本領。

3.學習困惑:在這一單元的學習中,你有什麼困惑或不懂的地方?

筆者通過班級博客將“教學三思稿”發送給學生,反饋方式主要有兩種:其一,在課堂的起始環節進行必要的回顧和梳理;其二,發布到班級博客方便學生進行瀏覽。通過實踐反思,筆者認為運用“教學三思稿”,除了是為學生提供了一種自主學習的工具外,還能促進教學的開放性和學生群體的深度交流,對培養學生的會學能力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1.幫助教師實現教學開放。

從理論上說,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任何學生都會有所發展。在課堂教學計劃、內容、任務的驅動下,想做到讓每位學生每堂課都能有一次表達觀點的機會,除了需要教師具有熟練的駕馭能力外,還要考慮問題的難度和對不同學生的適用性,這本身就是一個難題。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性格特征也會影響教師對不同學生的關注與考察。而“教學三思稿”恰恰能夠解決學生學習的時空問題,讓學生有了獨立思考的平台,同時也給了教師普遍把握班級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況的機會。

2.幫助學生打開校外學習之窗。

在學生學習的懵懂期,教師除了要創建有效的課內自主學習環境外,還要為學生提供課外覺悟的環境。而實際上教師更多關注於課堂,對於學生課外學習的關注依然不多,致使一部分學生課內自主,課外自流。“教學三思稿”通過班級博客提供更多的學習材料和學習借鑒,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進和幫助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自主學習。

(作者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附屬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