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語用,練得明白
觀點參考
作者:潘雅頻
2011版新課程標準頒布以來,我們欣喜地看到,課堂教學中,大家越來越重視言語實踐。其中最明顯的表現是:傳統的“讀寫結合”再度受到普遍關注,同時,原先著眼於通過“讀”學習“寫”的“讀寫結合”漸漸被不僅關注“讀”怎樣轉換為“寫”,還關注“寫”怎樣促進“讀”的“讀寫鏈接”所取代,表現為:以讀導寫,讀寫遷移;以寫促讀,讀寫互動。
但是,我們也遺憾地發現,在儼然成為流行的“讀寫鏈接”背後,有的“寫”少了一點實效,多了一點浮躁,成了課堂上的一種點綴。冷靜剖析,“讀寫鏈接”存在著種種誤區,需要我們對症下藥,進行矯正。
【教學片段】《黃鶴樓送別》(蘇教版第9冊)
師:李白佇立江邊,他會對孟浩然說些什麼?孟浩然站在小舟上,又會對李白說些什麼?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個角色,展開想象,寫下來。(生練筆)
師:李白會說些什麼?
生1:孟夫子,祝你一路順風!
生2:孟兄,我忘不了您對我的教誨,忘不了您對我的幫助,忘不了我們的深情厚誼!我等著你,等著你早日回來!
師:孟浩然呢,他又會說些什麼?
生1:賢弟,留步,我們後會有期。
生2:放心吧,我雖然身往揚州,心卻留在你的身邊。
細細琢磨這一教學片段,我們忍不住要問:此處練筆意在何處?是以讀導寫,讀寫遷移嗎?顯然不是。是以寫促讀,深入體悟嗎?純屬多餘。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別的深情,流露在“賞景藏情”的掩飾中,體現在“飲酒話別”的表白中,蘊含在“佇立凝望”的目送中,該說的都已說了,“佇立”“凝視”已經讓一切盡在不言中,硬是讓學生寫出一段瓊瑤版的離別珍重是不符合李白、孟浩然的性格的,同時,也讓文本留白所營造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蕩然無存。因此,在這個“點”上進行練筆,既不合理,也不合情。
讀寫鏈接的目的是什麼?或者讀寫遷移,或者以寫促讀,顯然,理想的境界是兩者的融合。
言語形式和言語內容是密不可分的,作者總是將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依附在適當的言語形式中。因此,揣摩言語形式,能幫助學生深入文本內容,走進作者內心,觸摸作者情感的波濤;運用言語形式,則在運用中使理解更深入,感悟更透徹。
如全國第九屆閱讀教學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劉廣祥老師在執教《姥姥的剪紙》一課時,為了引導學生體會姥姥的剪紙技藝高超,劉老師首先與學生討論提煉出一個“神”字,然後由“神”字展開梳理文本,找到體現姥姥剪紙“神”的語句。於是,這句話便進入了理解與運用的視野——“你姥姥神了,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隻母雞能下蛋,剪隻公雞能打鳴。”
劉老師緊緊抓住這句話,引領學生在揣摩、朗讀中體會語言的鄉土氣息,體會語言的民俗風味,在學生通過品讀領悟了像這樣散發著泥土氣息卻極有表現力的語言讀起來是如此自然、暢快、生動後,劉老師請學生模仿鄉親們的語氣,誇一誇姥姥的剪紙,於是精彩紛至遝來——“剪龍像龍,剪蛇像蛇,剪隻猴子能爬樹,剪隻小狗能跑步”。本以為教學已水到渠成,完美作結了,不料老師又引領學生思考:“你們再看看文中這一句,這貓與虎,這公雞與母雞——”孩子們心有靈犀,隻待老師這一點,便發現作者寫的都是樣子相似的動物,相似的動物都能剪得這麼鮮明生動,就更能顯示出姥姥技藝的高超傳神了。於是,一場有提升的語言文字運用開始了——“剪鴨像鴨,剪鵝像鵝,剪隻孔雀能開屏,剪隻鳳凰上九天”。這就是富有實效的運用,就是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就是言語形式與言語內容的共生。
語言文字的運用不能隻在文本平麵上走馬觀花,在字麵上泛泛而讀。其實,現有路徑就是在語言文字的切入點上沉進去、展開來、連起來,將文本的內容理解和表達方式的運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多走幾個語言吟哦的來回,多做幾次訓練層麵的穿越,多幾個教學方式的回環與映照。如此,我們方能說,我們真的在教學生運用語言,並且用好了語言。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