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交融才能有效
觀點參考
作者:王曉燕
課改早期,為了活躍課堂的氛圍,“趣”成了眾多教師熱捧的追求點;當下,為了打造有效課堂,又出現了棄趣抓味的極端現象。殊不知,數學課堂是趣與味的結合體,切莫厚此薄彼。如何才能讓小學數學課的趣與味有效並存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來談一點膚淺的看法:
1.有趣——彰顯課堂的活力。
一個精彩的情境導入,一道妙趣橫生的練習題,一句幽默的評價語……這些都是一節數學課的調味劑,讓原本充滿數字的理性課堂變得活躍而靈動,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伊始就能立刻融入其中,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
例如,在今年江蘇省“杏壇杯”蘇派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活動中,一位教師在執教《認識方向》一課導入新課時采用“尋寶”遊戲,先讓學生猜測寶貝的方向,在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都沒有猜對的情況下,自然地引出“東南”方向,教師提問:“剛才四個方向隻有一個字,為什麼它卻是兩個字呢?你還能說出與它相似的方向嗎?”這個教學環節很好地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整個環節學生都沉浸在熱烈的尋寶氛圍中,同時也很完美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試想,這樣的課堂怎麼可能不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呢?
2.有味——回歸課堂的本源。
數學學習源於生活,源於有效的問題情境和真實的現實背景,但數學學習的主要任務是從一般問題中獲得建構知識以及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不斷充實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數學學習不應隻停留在“有趣”階段,還應不斷地從具體情境中提煉數學信息、發現數學問題、揭示數學規律、優化或重組認知結構。比如,在一節省級示範課上,教師在教學《倒推策略》時設計了這樣一道挑戰題:一個32平方米的池塘,第一天鋪了0.5平方米的浮萍,之後日長1倍,第七天鋪滿池塘,第四天浮萍的麵積是多少?在解答這道題時,有部分學生依據教師之前講的方法,從結果開始倒推,也有部分學生從頭開始順推。教師對兩種方法都表示讚同,同時拋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這道題既可以倒推,又可以順推?如果問題改為‘第六天’或‘第二天’,你們會選擇用哪種方法來解決?為什麼?”學生在激烈的討論後得出結論:選擇倒推還是順推應該依據要求結果的那天更靠近第一天還是第七天。最後教師總結:靈活運用,策略相當於會下金蛋的雞。這個教學環節真正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奇妙與有趣。
數學課有著自身的特質——有趣有味。要有趣就必須了解學生,善於在抽象的數學與兒童的心理之間架設橋梁;要有味就必須理解數學,不斷地引導學生學會數學地思維。隻有趣味交融,比例和諧,數學才是有效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大豐市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