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衛夫人的趣事一籮筐(1 / 2)

衛夫人(272-350)姓衛名鑠,字茂漪,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魏晉時期的河東衛氏是一個著名的書法世家。衛夫人號和南,今汝陰太守李矩之妻,東晉時代著名女書法家。衛氏家族世代工書,衛鑠師承鍾繇,其書法精妙深得鍾繇的精髓。鍾繇可是書法史上一個真正的大家,鍾繇(yáo)(151年-230年),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早年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曆任尚書郎、黃門侍郎等職,助漢獻帝東歸有功,封東武亭侯。後被曹操委以重任。鍾繇篆書、隸書、真書、行書、草書多種書體兼工,寫得最好的是楷書,《宣和書譜》評價說:“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鍾繇所處的時期,正是漢字由隸書向楷書演變並接近完成的時期。在完成漢字的這個重要的演變過程中,鍾繇繼往開來,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一方麵他能適應時代潮流,善於學習民間出現的新書體;另一方麵他勤奮學習,善於思考與鑽研。鍾繇的書法理論,散見於有關書論內。其中最重要的是他關於用筆方麵的論述。鍾繇的楷書古雅渾樸,圓潤遒勁,古風醇厚,筆法精簡,自然天成。鍾繇的書法古樸、典雅,字體大小相間,整體布局嚴謹、縝密,曆代評論成就極高。梁武帝撰寫了《觀鍾繇書法十二意》,稱讚鍾繇書法“巧趣精細,殆同機神”。

衛夫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以為楷書訂定筆劃順序而聞名,其高徒之一就是“書聖”王羲之。衛夫人的從祖衛覬、從伯衛瓘、從兄衛恒,都是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衛夫人自小受家族影響,成為一個書法高手。落實到具體到筆劃上,衛夫人針對七種不同筆劃的書寫,提出七條標準,衛夫人對七種基本筆劃的描述,形象生動,恰合關竅,實為初學書法者良好的入門途徑。後來又成為王羲之的書法老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講,沒有衛夫人的啟蒙教育,也就沒有後來的書聖王羲之。

《書法要錄》說衛夫人的筆法出於鍾繇,又熔鍾、衛之法於一爐。所著《筆陣圖》中雲:「橫」如千裏之陣雲、「點」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陸斷犀象之角、「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鈞弩發、「鉤」如勁弩筋節。有《名姬帖》、《衛氏和南帖》傳世。她曾作詩論及草隸書體,又奉敕為朝廷寫《急就章》。其字形已由鍾繇的扁方形變為長方形,幾條清秀平和,嫻雅婉麗,去隸已遠,說明當時楷書已經成熟而普遍。宋陳思《書小史》引唐人書評,說她的書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對她的書法有高度評價。

衛夫人心情高冷,但偶然會有一些幽默事件發生,十分傳奇。下麵給大家道來:

一.洗墨池

蘇莊村東頭有個十來畝大的泊池,叫衛夫人洗墨池。說的是衛夫人小時練習寫字,態度十分認真,有時一寫就是幾個小時,累乏了她就去門前泊池裏把筆硯洗一洗。一次,她練字累了,就把筆硯放在桶中,放在了泊池裏,泊池裏的水從此被染成了黑色,後人就把這泊池稱為衛夫人洗墨池。

二.吃墨

傳說有一個衛夫人吃墨的故事。是說,衛夫人常常是邊吃邊看書,一次竟用饃把墨沾吃光了。等到學生王羲之來看她吃了飯沒有,但見菜原封不動還在桌子上,硯中的墨且光了。衛夫人這才知道自己用饃把墨沾吃光了,兩人不由的笑了。

三.山上下過墨汁雨

有年夏天,衛夫人習字,把周圍山上的石頭、樹皮和能寫的地方上幾乎都寫滿了字。一日突下大雨,石塊、樹皮上洗刷一新,而雨水和墨跡又混為一體變為黑水,這樣就有了人們傳說的“山上下過墨汁雨”的故事。

四.觀音老母烙餅

一天,衛夫人心血來潮將自己化妝成成觀音老母,白衣白裙眉心一點紅痣,到集市去賣餅,衛夫人打餅和別人不一樣,她把案板放在臉前,烙鏊放在背後,擀一個餅從頭上往身後一扔,並恰恰落在烙鏊中,圍觀人水泄不通,嘖嘖稱讚。一會兒王羲之也來觀看,看到興奮時,不由脫口而說,這個手藝太妙了。衛夫人聽是王羲之的聲音,就說,這還沒有王羲之的字寫得好哩。王羲之認為這是神仙點化他,心裏高興,但又想,這觀音老母烙餅的技術確實太高了,自己的字那能和她相比。於是暗暗下決心,一定要練的像觀音老母烙餅一樣妙。從此又跟衛夫人苦學了一年,就告別恩師,走向社會,綜合名流特長,集精藝於一身,自成一派,終成一代書法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