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假雞蛋”也需辨真假(1 / 1)

“假雞蛋”也需辨真假

警戒

作者:李慧翔

前段時間,《大河報》有關“假雞蛋”的新聞報道引起廣泛關注。據悉,洛陽市民田女士反映自己買的5斤雞蛋,吃著沒有雞蛋味。“我買的雞蛋吃著像是嚼橡皮筋,咋都嚼不爛,是不是買到假雞蛋了?”據說,她因為圖便宜買了流動攤點的雞蛋,結果“上了當”。

這條“假雞蛋”新聞在微博和門戶網站上博得了很高的點擊,網友們憤慨“人心不古”、“對造假者應嚴厲打擊”。而媒體記者在沒有對雞蛋進行科學鑒定分析的前提下(起碼在報道中並未提及),便去采訪了“造假雞蛋業內人士”、工商部門和食品專家,並總結出了“辨別真假雞蛋的四種方法”。真相如何呢?

假雞蛋傳聞已久,在此前報道中,它有時被稱為“橡皮蛋”,有時被稱為“變形蛋”,還有“蛋包蛋”、“蛋堅強”、“散黃蛋”……總之,媒體和受眾堅信他們所見到的定是“不法商販”使用低劣的製作手法,在“髒亂差的作坊”中炮製出來的“假雞蛋”。

實際上,所謂“橡皮蛋”,隻是因為雞飼料中含有過多的棉籽餅,或者雞蛋在低溫的狀態下保存時間過長。本次“洛陽版橡皮蛋”的圖片上網後,立刻有網友翻出了自己做試驗的視頻,雞蛋隻要在冰箱冷凍室內放足夠長的時間,都可以呈現出這種“假雞蛋”的形態。此外,如果蛋雞吃了過多的棉籽餅,也會產下類似“橡皮蛋”的雞蛋來。

而新聞中所說的“蛋黃異常”也不代表就是假雞蛋,除了雞飼料有問題外,藥物作用、殺蟲劑、高溫下保存時間過長、缺鈣等條件都會影響蛋黃的顏色。至於歪瓜裂棗的“變形蛋”,是因為輸卵管發生形變;而有兩層蛋殼的“蛋包蛋”,是由於輸卵管出現逆向蠕動;蛋白蛋黃混在一起的“散黃蛋”,則是因為受到劇烈的顛簸,或者放置過久。

如果非要說假雞蛋,也不是沒有,那是一種利用大量食品添加劑摻水製造出來的“果凍一樣的東西”。這種添加劑極度超標的產品,從外形、顏色、味道等各個方麵都和真雞蛋大相徑庭,在任何生化實驗室做一下最簡單的蛋白質定性實驗,也可以輕鬆分辨二者。人類如果想在現有的科技條件下高仿真雞蛋,據估計每顆蛋的造價在1萬—2萬美元左右。怎麼可能流向“流動攤位”市場呢?

“假雞蛋”流言越傳越廣,而真相卻沒有多少人了解,與報道缺乏求證有一定關係。其實這和找項目辨別真假一樣,調查之前先做做功課為好。千萬別人雲亦雲,被輕易被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