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休沐在《南華真經》之中,雖然大多數都是以寓言的故事,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不過還是可以清晰地理解莊休沐的修行觀,那就是“內聖外王”。
現在的境界將就肉身成聖,而莊休沐卻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內魄修行成聖,外在肉體代表王道。
所謂王道,就是說肉體隻是發出法術的載體、工具而已。和現在的修行觀大相徑庭,所以莊休沐作為儒家和道家的啟蒙祖師,但是一直不受待見,就連其經典之作《南華真經》差點都沒有被選入科考。
不過歐鈺卻不一樣,雖然還沒有達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的境界,但是卻謹記“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
沒有其他文人、修行者那般根深蒂固的觀點陳念,隻是覺得《南華真經》其中的話有道理,自己就可以讀下去。
僅此而已,一個簡單樸素,其他人卻陷入了桎梏之中的觀點。歐鈺卻是身體力行,做到了。
不過《南華真經》雖然有三十三篇,大多數卻是短篇,再加上歐鈺今天有如神助一般,短短大半個時辰的時間,就已經完成了。
即便是如此,歐鈺環顧四周,其他考試還在艱苦作答。自己還是第一個作答完畢的。
畢竟《南華真經》作為家喻戶曉的經典之作,而且是前人所著,所以所產生的文氣隻能算是聊勝於無。別說是衝擊歐鈺堵塞的經脈,就算是改善歐鈺的體質,幾乎都沒有任何作用。
隻能說是讓歐鈺的文氣變成了從無到有而已,對於日後的修行幫助甚大,當然,前提是歐鈺日後可以修行的話。這絲文氣對於歐鈺現目前來說,幾乎沒有任何的幫助。
府試分帖經、雜文、策論三場。帖經按照前湯定製,本是“帖經者,以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間開唯一行,裁紙為帖。凡帖三字,隨時增損,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為通”。
意思就是隻需要死記硬背就可以,不過漢唐經過了曆代改革,再加上諸葛老人大力發展,目前就變成了經義隻是開頭結尾,中間需要全部寫出,而且還需要加上自己的理解。
總的說來,前朝的帖經已經演變成了剛才歐鈺科考的製度了,隻不過文人好古,還是堅持“帖經”的名字沒有改變而已。就如同現在仍然把知府稱之為太守一般。
接下來就是雜文了,漢唐定製,“乃詔自今明經試帖粗十得六以上,進士試雜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後試策。”
意思就是必須得在帖經之中,答對六成,而後雜文通過兩篇,這裏的“進士”非彼“進士”。一般說的進士指的是漢唐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而這裏的進士,指的是進入下一篇科考的士子。
最後的試策,就是有司就政事、經義等設問,令應試者作答。也就是定製裏麵稱呼的“策論”。
正場的考試,就是以上三門。
正場考完,就已經定下了進入院試的資格了。而後的兩門隻是加試而已,是為了選舉拔尖的應試者。
歐鈺帖經作答完畢之後,稍微吹了一下墨跡,使之幹得更快,而後再接著作答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