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D技術與舞台美學的假定性突破(1 / 2)

3D技術與舞台美學的假定性突破

文化藝術

作者:程露瑩

鏡框式舞台美術營造的現實主義美學,長久以來在舞美設計範疇中占據著統治地位。隨著3D影像技術的發展和觀眾欣賞水平及參與意識的增強,為了提升舞台美學效果,滿足觀眾對藝術效果的追求,人們開始打破鏡框式舞台空間和審美觀念的限製,大膽運用3D等現代多維的影像進行舞台美學設計和實踐,並取得了令人驚歎的效果。在全球最大的廣州長隆國際馬戲大劇院,打造的世界最大的森林實景式舞台布置,堪稱有史以來的舞美奇跡,刷新舞台吉尼斯世界記錄。在寬幅100多米,縱深50多米的舞台內,布景層次達到11層之多,恢弘的舞台運用3D技術配合多層次布景,把整台演出的節目發揮到了極致。新版長隆國際大馬戲的舞台模式也突破了傳統舞台的極限,以多中心、多層次、多角度、多視點為設計原則,同時采用敞開式舞台、鏡框式舞台、馬圈式舞台、推拉式舞台、旋轉式舞台多達5種舞台模式也是絕無僅有的。在這些多層次舞台布景中,實景式的森林、小山、溪流、小船、動物與眾多森林精靈交相輝映。備受觀眾喜愛的2013年春晚在舞台美學策劃和實踐中,也充分運用了舞台牆體投影技術、再現虛擬技術以及搭配水幕技術等3D手段,給國內外觀眾呈現了一場絢麗多彩,動感十足的藝術美學大餐。

各種文藝活動舞美的設計一直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從簡單的黑白舞台布景到繽紛的彩色迷離舞台空間的塑造,從建立在傳統繪畫基礎上的單一道具繪景到如今基於新材料、新媒體技術的夢幻空間,在闡釋現實生活的同時,更是憑借3D影像技術使其實現了新的拓展,爆發出了強大的視覺衝擊力,讓觀眾在觀賞的過程中處於一種真實的幻覺。

一、3D技術與演員表演及節目內容的高度融合

3D影像技術拉近了觀眾與演員之間約定俗成的觀演關係,帶給觀眾一種“身臨其境”的審美感受。蛇年春晚《我心永恒》中如同電影般夢幻的海底世界,兒童節目《剪花花》中可愛的小雪人,赤紅的線繩和栩栩如生的線花形象,歌曲《風吹麥浪》中黃色基調呈現的樹木、蝴蝶、熱氣球等美輪美奐的田園風光等節目都運用了3D立體虛擬成像技術。

3D影像技術與數字虛擬技術的完美結合,給舞台美學空間的營造帶來了更大的自由,數字成像技術在舞台上塑造的夢幻、冒險、幻覺氛圍產生的震撼視覺奇觀是傳統舞台美學所無法企及的。夢幻的效果雖然偏離真實的生活場景,但其形成的視覺效果卻越來越逼真。又如《我愛你中國》中水幕成像技術的運用,伴隨高潮階段的流水漣漣,字幕隨著音樂節奏上下跳躍在五光十色的燈光的照射下晶瑩剔透、色彩斑斕,強烈的渲染了舞台的表演氣氛,豐滿了節目的藝術效果;歌曲《春暖花開》中,身著素衣的演員緩緩起舞,音樂響起運動的舞台緩緩律動出蛇的形態,隨後LED大屏幕映現出萬物複蘇、百木成春的欣欣向榮景象,使整個過程舞美設計動靜結合,舞台元素很好的融進了歌曲的主題,使舞台景象與節目內容及演員表演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把節目的藝術效果推向了最高端。

空間三維技術,能給觀眾創造“觸手可及”的深度幻覺,使觀眾在觀賞過程中對三維空間的感知和體驗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它在空間構造上,往往將視為符號的元素加以分解,然後以新的“語法”再予以組合,力圖通過三維立體技術和現代科技手段在時間、空間和動作的融合中完成夢幻形象的塑造,以產生新的空間與造型的意義和美感,實現最佳的藝術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