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營造觀眾親身參與的感覺
創作者往往利用3D技術中的激光、投影等多種虛擬現實與影像技術,把舞台傳統意義上通過控製景片的遷換,畫麵構圖的分割,燈光的調度等技術手法進行了革命性的改變和拓展,使觀眾與畫麵產生互動,將現實中的三維空間用數字影像造型語言生動地傳達出來,使觀眾產生客觀身在銀幕外,感知銀幕中的幻覺,迎合和順應了現代人積極參與的意識和追求,這種3D影像技術以無法比擬的擬真性、參與性、互動性又把觀眾重新吸引到舞台晚會中來,蛇年春晚的收視率就給我們提供了這方麵的例證。
基於3D影像技術的舞台在調動觀眾身體參與的同時,對節目表達的意指進行了更為直接有效的呈現,使觀眾在身體與視覺對象深度交融的同時,領悟到節目中所傳達的多種意指指向,帶領我們超越固定傳統的藝術思維。
3D影像技術則往往強調觀眾欣賞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參與性,心理上的需求和精神的渴望也得到了滿足。然而觀眾的這種參與和身臨其境的感覺並不是真實的,而是一種意指性,精神層麵的假定性參與,觀眾以一種虛擬的形式進入舞台節目的體驗空間,在強烈的視幻覺效果中忘記自身而進入到節目中的虛擬情景。如春晚節目王菲的《傳奇》:翩翩起舞的蝴蝶伴隨著歌聲飛舞,巨大的星球從舞台中心旋轉而下,與王菲空靈的天籟之聲遙相呼應,視頻用大樹、星球等具有意指意義的符號傳遞的既是愛情也是深層次的生命氣息。
三、對舞台假定性的拓展
運用先進的3D視聽技術手段以舞台為平台,為觀眾營造了一種狂烈的體驗和縱情狂歡的現實空間。舞台的假定性是觀眾與演員表演之間一種約定俗成的契約,這種假定性就是觀眾在觀演過程中從身體、心理以及精神層麵接受其所傳達的逼真影像,並相信這種影像繁衍於生活真實並認可這種呈現。數字媒體藝術在三維舞台空間運用過程中幾乎顛覆了舞台作為物質載體再現生活的現實意義,它不需要真實物體作為載體就能利用計算機技術製造逼真形象。
數字影像藝術多維度的拓展原本不可能改變客觀上的時間與空間關係,但卻在舞台設計的場景造型形象中呈現出非常新穎的時空美學。而這種美學正是基於順應觀眾渴望自身參與與假定性舞台美學的基礎之上。戲劇舞台的呈現必須要有一個真實的場景才能迸發出震撼人心的效果,而3D數字影像藝術的運用恰恰打破了傳統舞台的假定性場景,給以體驗為主的現實主義表演美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結語
3D虛擬技術的運用不僅具有觸覺式的幻覺美感,還能創造出非人物化的奇特效果,使得舞台空間隨著動作與角色心理的變化不斷改變自己的建構。蛇年春晚創作團隊以新技術為依托,為觀眾呈送了一道絢麗、濃鬱、高雅的舞美盛宴,既豐富了舞美效果更激發了觀眾的關注和參與意識。這些新技術和亮點也給其它節目舞台假定性的設計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