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費尼莫爾?庫柏《最後的莫西幹人》賞析
文化藝術
作者:楊天地
詹姆斯·費尼莫爾·庫柏(1789-1851),美國十九世紀著名小說家,民族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一生曾寫有30餘部小說。1789年9月15日,庫柏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的柏林頓。1790年,庫柏全家搬到紐約州奧茨高湖畔的庫柏鎮,庫柏鎮附近的未開發地帶上殘存的印第安人以及關於印第安人的傳說,給庫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日後成為第一個在長篇小說中采用印第安題材的作家。1801年1月,庫柏加入海軍,多年的航海經驗,為他成就美國第一部航海小說《領航員》奠定了紮實的生活基礎。
一、庫柏的文學經曆
1810年,庫柏在與蘇珊·狄蘭色結婚後開始鑽研美國社會學、曆史、政治等多方麵的問題,其中對當地所流傳的關於獨立戰爭時期的故事尤為感興趣,這為他日後創作革命曆史題材的小說提供了豐富的素材。1820年,庫柏在妻子的鼓勵下,完成並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戒備》。
《戒備》以英國上流社會為題材,按照傳統英國小說模式撰寫而成,由於模仿痕跡明顯,未受到過多好評。庫柏並沒有因此而氣餒,1821年,長篇小說《間諜》問世。這部小說以美國獨立戰爭為背景,民族特色鮮明,且頗具浪漫主義的樂觀情調,堪稱是一部“純粹美國式”的小說。該書出版後,受到讀者的普遍歡迎,曾多次再版,並被譯成多種文字傳至國外。
1823年,庫柏出版了以邊疆生活為題材的《拓荒者》,也就是著名的長篇係列小說《皮裹腿故事集》的第一部,其它四部分別為《最後的莫西幹人》、《大草原》、《探路人》和《殺鹿人》。這些作品的成功創作,奠定了庫柏在美國文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1826年至1833年,庫柏去歐洲考察旅行,在此期間,他創作了革命曆史小說《波士頓之圍》以及反映歐洲生活的“三部曲”:《刺客》、《黑衣教士》和《儈子手》。1838年,庫柏回到庫柏鎮老家,次年出版了一部內容豐富、知識廣博的著作《美國海軍史》。
二、《最後的莫西幹人》創作背景
《最後的莫西幹人》創作於1826年,當時邊疆問題十分突出。從獨立戰爭到南北戰爭,美國不斷地向西擴張,通過贖買和掠奪的方式將印第安人的領地劃歸為美國版圖。在邊疆西移的過程中充滿了生死抉擇的激烈鬥爭:有英法殖民主義者之間的貪婪爭奪,有早期移民艱苦卓絕的生存鬥爭,更有白人殖民者對印第安人的殘酷掠殺。在《最後的莫西幹人》中,西部邊疆的慘烈鬥爭與曆史性巨變得到了深刻而真切的反映。小說表麵上看是一個“遊俠騎士式”的浪漫故事,實則是一部嚴肅的社會政治小說,它淋漓盡致地揭露了邊疆西移過程中英法殖民者之間的爭奪、白人對印第安人的暴行以及“歐洲文明”的醜惡麵目。
在庫柏筆下,“現代文明”步步緊逼,原始荒原節節後退,人與自然的平衡關係處於一種朝不保夕的狀態中。事實上,在新開拓的北美大陸上,庫柏已深刻感受到文明與野蠻這對矛盾的存在。納蒂·邦波這一人物恰如其分地體現了庫柏的矛盾思想:庫柏既崇拜文明,又憧憬大自然;既讚同法律,又向往自由;既將印第安人社會理想化,又懷疑其理想化程度。較之同時代的人,庫柏的思想更為纖細和敏感,他察覺到美國社會的曆史性巨變,以及這種巨變帶給美國人的矛盾心理。於是,庫柏把“西部”、“荒野”、“開拓精神”等概念引入作品中,使小說富有時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充分體現了“純粹美國式”小說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