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源之戰後,諸路唐軍彙合,兵圍伏俟城,天柱王負隅頑抗,死守不降,三天之後,唐軍得到消息,伏允走投無路,自殺,李靖命令將屍體交到城內,吐穀渾守軍失去了君主,士氣大降,大寧王慕容順以天柱王妄開戰端為名,將其斬殺,舉城投降唐軍,唐軍西征,大獲全勝,李靖命人快馬向長安奏捷報。
李世民聞奏大喜,對李靖等諸將大加讚揚,命李靖在吐穀渾休整兩個月再回軍。
李靖接旨後,命各軍駐紮城外,不得騷擾百姓,一改伏允時的苛政,開倉放糧,采取懷柔手段安撫吐穀渾人,局麵漸漸地安穩下來。
兩個月後,七月初五,唐軍回軍,回軍路上,氣勢雄壯,威風凜凜,沿途百姓夾道相迎,讚不絕口。
十天後到達長安八十裏外的戶縣,在城外駐紮下來,等待皇帝的進一步指示。
行軍副將的軍帳內,李貞在和自己的長史蕭德琮論事。
蕭德琮笑道:“恭喜殿下,此次西征立下大功,黃河源一戰阻截住伏允,全殲伏允軍,回到長安陛下必有重賞。”
李貞歎道:“終不如我三哥。”李貞這句感歎由衷而發,自己雖然在這次西征中很出彩,但相比吳王終究遜色許多,特別是當李貞聽聞李恪強行軍穿過無草無水的破羅真穀,在烏
海痛擊伏允之後,李貞震驚之餘,更多的是敬佩,自己雖然文武都很好,並時常得到父皇的誇獎,但父皇總說自己要略遜色於三哥,這時想來,卻是有幾分道理,可李貞不服,所以決定在黃河源截擊伏允,誰知伏允做拚死一搏,將自己逼入絕境,又是李恪率軍及時趕來救了自己,這一聲歎,包含著欽佩,無奈,還有一點點嫉妒。
蕭德琮聞言,想安慰李貞幾句,卻又無從說起,隻得沉默。
當然震驚於李恪戰功的不僅有西征軍中的李貞,還有在長安的長孫無忌,兩個多月前當捷報送到中書省時長孫無忌興奮不已,而當讀到李恪和李貞在這次西征中的表現時,長孫
無忌的笑容收斂了起來,兩位王爺的卓越戰功讓他開始擔憂了起來,尤其是李恪,讓他想起了當年的秦王,今日的天子李世民。
……
趙國公府內,長孫無忌來回踱步,愁眉不展,其長子長孫衝不解,問道:“父親為何事憂愁。”
長孫無忌說道:“西征軍大獲全勝。”
長孫衝聞言不解的問道:“我知道,可這是好事又有什麼可憂愁的呢”
長孫無忌道:“我軍大獲全勝,伏允自殺,其子大寧王慕容順獻伏俟城投降,並跟隨大軍朝覲天子,現在正在長安城外八十裏外的戶縣,三天之內應該就能到了。”
長孫衝還是不解的問:“我軍大勝,吐穀渾大寧王自願朝覲天子,更能顯示出我天朝大國的威風,這是好事呀!”
無忌緩緩說道:“癡兒不知,這次西征吳王恪和越王貞十分出彩,特別是吳王恪,為侯君集部先鋒,在烏海痛擊伏允,在黃河源與越王貞前後夾擊,聯手全殲伏允軍,將伏允逼
入絕境,被迫自殺。”
長孫衝還是不解,道:“諸王善戰,正好可以作為天子的屏藩是好事呀,父親為何憂愁?”
無忌苦笑道:“屏藩說得好聽,衝兒,你那是書呆子的話,前朝煬帝時,擁重兵的楊諒是皇帝的同母弟,不也照樣反。”
長孫衝心裏一陣,想到父親確實有幾分道理,但還有些不服的說道:“那是前隋舊事,況且楊諒最終兵敗被囚。”
無忌貼近了兒子的耳朵說道:“那當今陛下怎麼登上的皇位?。”
長孫衝無言以對。
接著無忌說道:“諸王強悍,太子地位必然不穩,太子不穩則國本動搖,我長孫家和太子關係密切,到時長孫家也就不穩。”
長孫衝聞言大驚,慌問道:“那父親我們該怎麼辦。”
無忌說道:“看樣子,老夫明天在朝堂上得費些口舌了。”
……
宣政殿中,李世民端座龍椅之上,笑的合不攏嘴,對西征將士讚不絕口,而本次朝會的重要議題就是討論對西征將士的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