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唐軍在吐穀渾境內長驅直入,很快抵達庫山,吐穀渾可汗伏允聞訊,率軍七萬,嚴陣以待,伏允以其兵多,且是主軍,遂不聽大臣天柱王之言,放棄庫山山險,在山腳下與唐軍野戰,結果慘敗於大唐鐵騎,死傷三萬,唐軍趁勝追擊,盡奪庫山險隘。
吐穀渾汗帳之內,一個頭戴氈帽,衣著華麗的男人正在烤火,滿臉愁容,似有心事,正是伏允可汗,與前幾日的意氣風發想比,他現在有些恐懼,甚至絕望,他抬起了頭,對帳下將領說道:“庫山天險盡失,唐軍強悍,如之奈何?”
帳下諸將一陣沉默,難道我在劫難逃,伏允想著,忽然他想到了一個人,對著站在將領第一位的人說道:“天柱王,前番愛卿良言本汗沒有聽,庫山之敗,實乃咎由自取,而今強敵壓境,卿千萬要助本汗度過此難關呀。”
天柱王想了一想,說道:“事到如今,臣認為要想度過此劫,隻有一法,大王親率主力南下入磧,沿途堅壁清野,而臣率軍北回都城伏伏俟城,這樣唐軍必然兵分兩路,然唐軍是客軍,糧草必然不多,可汗堅壁清野,又進去磧中,那裏缺水少草,唐軍必不敢進入,而伏俟城城,曆經百年經營,城高牆厚,隻要堅守不出,唐軍也難以攻入,那時唐軍南追不到可汗,北無法攻入我國都城,糧草又不足,隻有退兵。”
伏允聽完天柱王的話後大喜,道:“愛卿不愧是吐穀渾第一足智多謀之士,就依愛卿之策,我就不信吐穀渾的千裏戈壁和百年堅城攔不住唐軍的腳步。”
伏允下令留下少量部隊殿後,拖住唐軍的步伐,自己和天柱王分兵兩路,一南一北,沿途實行堅壁清野,燒掉所有糧食,不給唐軍留下一粒。
唐軍雖然驍勇,但殿後的吐穀渾軍死纏爛打,待解決了他們以後,伏允和天柱王早已逃遠了,而關於下一步的行動,將領們展開了爭論。
中軍帳內李靖端坐於帥位,麵帶憂色道:“據探子回報,伏允遣天柱王率軍北返其都伏俟城,而自己則親帥軍隊南下入磧,沿途燒毀所有糧食,各位將軍怎麼看。”
任城王李道宗道:“稟大將軍,我軍遠赴吐穀渾作戰,原本糧草就不足,而伏允兵分兩路,南路入磧,那裏是千裏戈壁,水草缺乏,伏允又沿途燒毀了糧食,我軍無法就地補給,到時可謂人困馬乏,更何況還有那無水無草的破羅真穀;而在北路,天柱王屯兵於堅城之內,難以攻下,不如趁我軍在庫山大勝之機,撤軍回朝,伏允經這次教訓,勢必不敢再造次。”
李道宗此言一出得到了薛萬均等一部分將領的認同,紛紛表示讚成,而大將軍臉上卻有一絲不快,這時一個長相魁梧,虎目長須的將軍站了出來,說道:“稟大將軍,任城王的話,末將侯君集不敢苟同。”
“哦,那就請侯將軍說說你的高見吧。”李靖笑著說道。
“是,大將軍。俗話說敗軍不言勇,吐穀渾經庫山一戰,軍威受到重挫,人心離散,正是殲敵的好時機,若撤兵必然會使吐穀渾軍有了喘息的機會,認為我軍拿他們無法,隻會更放肆的騷擾邊境,況且現在撤軍,一旦伏允尾隨而至,我們豈不就走了段誌玄的老路,到時我大唐軍威何在。”侯君集說的慷慨激昂,字字鏗鏘。
侯君集剛說完,李道宗反駁道:“缺糧少草,千裏戈壁,我們怎麼進兵。”
侯君集道:“當年,霍去病在漠北追擊匈奴,千裏進兵,不也是封狼居胥嗎。?”
“你……”李道宗喊道。
“好了。”李靖打斷了李道宗,示意他們不要再爭吵。兩位副帥的話都有道理,在眾將之中也都有讚同者,李靖難以抉擇,忽然李靖想到了什麼,看了看侍立於自己身側的一位少年將軍,此少年將軍身著白甲,英武俊朗,正是隨軍副將李恪,本來因為他是皇子,是有座位的,但他堅持自己即在軍中,當以軍職論,堅持侍立於大將軍之側,此刻看到大將軍看自己的眼神,領會了他的意思。
“李恪將軍,你怎麼看。”李靖問道。
李恪雙腿跪地,慷慨激昂道:“當年大將軍親率萬人,翻越雪山,掃平突厥汗帳,擒下頡利,屬下不才,願率五千人為先鋒,進擊伏允,建功於西北。”
在李靖另一側的李越見狀也跪在地上,向李靖請戰,李靖忙站起,去扶李恪和李越,道:“兩位殿下,請起,老臣受不起你們的跪呀。”
李恪正色道:“軍中隻有將軍和士兵,沒有殿下,屬下請大將軍出兵追擊吐穀渾。”
李靖道“好,我意已決,追擊伏允,傳我帥令,我軍兵分南北兩路嗎,本帥親率北路包圍伏俟城,南路以侯君集將軍為帥,任城王為副,李恪為先鋒,追擊伏允,務必給伏允以痛擊。”
主帥已下令,皇子為先鋒,誰還敢反對,雖然李道宗等人不服氣,也隻得遵令。
……
烈日下,唐軍在戈壁灘上艱難的行軍,如李道宗所說,唐軍缺糧少草,人和馬都很疲憊,烈日照射之下,士兵們汗流浹背,口裏幹燥難忍,然而這還不是最難的,前麵還有更難的考驗,侯君集下令全軍停止行進,原地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