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實證分析
商界論壇
作者:徐國棟 任夢琪
摘 要:近年來,國家和社會為減少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出台了一係列法律、政策,但是未成年人犯罪情況卻始終不容樂觀,特別是在當下的社會轉型期,未成年人犯罪呈現出涉財產型犯罪多、共同犯罪情況突出、犯罪手段趨於成人化等一係列新的特點。本文對南京市棲霞區人民檢察院2012年-2014年上半年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進行調查,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現狀、特征及原因進行分析,並就如何預防與減少未成年人犯罪提出建議,以期對解決未成年人犯罪的問題有所裨益。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是犯罪的直接原因,在不同性質的案件中有所不同。
1.在棲霞區院受理的33件財產性犯罪案件中,幾乎所有涉案未成年人的作案動機都是為了錢,因為未成年人絕大多數沒有工作,花錢卻大手大腳,一旦手頭緊張,就會產生搶劫、盜竊的念頭,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未成年人的財物被盜竊後,非但不報警,反而盜竊或搶劫他人財物,名為“黑吃黑”。
2.在受理的10件暴力性犯罪上,主要犯罪原因是未成年人控製能力較差,脾氣暴躁,注重哥們義氣,做事不計後果,受低俗書刊、影視影響較深。在6件聚眾鬥毆案中,案件起因均是可有可無的小事,如在張某強奸案中,未成年人張某平時沉溺於網吧,遊手好閑,經常瀏覽低俗、色情網站,張某行至被害人陳某家中,見其一人在家,意圖不軌。
3.在棲霞區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2件為容留他人吸毒案,犯罪的主要原因為未成年人放縱對自身要求,涉案未成年人及其父母對吸毒以及容留他人吸毒的嚴重性沒有深刻認識。
(二)社會原因。棲霞區屬於城鄉結合地區,轄區內各項基礎設施正在建設完善,有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湧入該轄區,人員成分多且雜,社會治安存在隱患。
(三)家庭原因。在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家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幾年,棲霞區正值城市建設高峰階段,大量的務工人員參與進來,同時本地勞動力向外輸出的情況依然存在,他們在建設城市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弊病,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又一原因,主要是:
1.離異型家庭。父母離異,容易給未成年人產生心理陰影,使未成年人在價值觀上產生偏差。據筆者調查,棲霞區涉案未成年人離異型家庭比重並不大,典型案件為倪某故意傷害案,倪某父母離異,且父親病重失去聯係,母親無固定住所,其本人無收入來源,母親靠打零工維持生計。
2.失聯型家庭。這是棲霞區涉案未成年人主要的家庭模式。所謂失聯型家庭是指父母為了工作,平時較少和未成年子女溝通,對其學習情況、心理狀況、交友情況等不甚關心,對未成年子女的成長持放任態度的家庭,一般以外出務工家庭為主。
(四)學校原因。學校應是未成年人除家庭之外的第二主要場所。棲霞區內學校眾多,學生數量龐大。但是,僅有22.95%的涉案未成年人還在上學,其餘均為無業。學校原因主要體現在教育製度和管理模式上:
1.教育製度不合理。奉行應試教育,忽略全麵素質;重視書本知識,忽視道德培養;眼中隻有成績,放任“差生不管”。對於學習存在困難的學生,如果不進行合理的引導,學生就容易放棄學業,從而過早地進入社會。
2.學校違規開除涉案學生,不利於涉案學生的感化、教育,容易造成二次犯罪。高校學生普遍是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過渡的一個特殊群體,有其特殊的心理和心理,他們往往涉世不深,主觀惡性較小,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可改造型。高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也是對其幫教、矯正的重要環境。如果沒有高校的參與,涉案學生的幫教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一旦學生被開除,流入社會後監管難度加大,更加不利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