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成因及對策(1 / 2)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成因及對策

管理視窗

作者:何苗

摘 要:近年來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大規模轉移,新社會群體“留守兒童”作為衍生群體而出現。由此,社會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了高度關注。本文清楚地認識到了這個特殊群體的現實狀況,總結宜賓市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分析其主要是由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方麵的原因引起的,從而提出要以家庭、學校、社會三者聯合的方式作為解決宜賓市此類特殊群體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成因;對策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遷徙過程中衍生的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所謂“留守子女”,是指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鄉,並需要他人照顧,年齡在16歲以下的孩子。由於他們沒有接受到由正常家庭所提供的撫育和關心,繼而產生了以心理健康教育方麵為突出點的問題。本文力求從專業的科學角度出發,以問卷調查和實地觀察等研究方法收集資料,深入研究宜賓市此類特殊群體心理問題的成因,力求作出應有的貢獻。

一、簡析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的原因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在宜賓市農村留守兒童中普遍存在著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予以重視。

(一)家庭因素。首先,父母在物質上盡量滿足留守兒童,思想心理道德方麵根本不過問。一些外出打工的家長有了錢,對孩子過於慷慨,卻對孩子的不良習慣不聞不問。有的留守兒童將像父母一樣在外打工作為自己的人生奮鬥目標,學習熱情低,厭學情緒高漲,成績大多不太理想;父母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存在揠苗助長的情況,對孩子采取不正確的教育方法,不是嘮叨就是斥責,給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由於長期無法與父母進行情感交流而造成親情缺失,孩子想方設法從社會上各種渠道獲取自己在父母那得不到的教育,此時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就很容易入侵未成年人的思想。

其次,被委托的監護人一般是隔輩老人,鑒於其年紀較長和體力不足的原因,大多隻能照顧孩子的基本生活,局限於讓孩子吃飽穿暖之類的生理關懷;加上其文化素質都比較低,沒有辦法輔導孩子得作業,無法營造一個利於學習的環境;隔代的老人把溺愛當做愛,放羊式管理最終導致其孩子多種不良的極端性格。

最後,農村貧困家庭。由於缺乏勞動力,不少留守兒童還需做家務和農活,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根本得不到足夠重視。

(二)學校因素。由於受現有的考試製度的影響,絕大多數農村學校至今還是把追求升學率放在首位,不重視學生的身心全麵發展,尤其不重視德育工作,老師隻管抓分數,而不在意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由於學校地方偏遠,交通不便,資金缺乏,吸引到的農村中小學教師在質量方麵根本不能滿足教學需求。留守兒童成績容易波動,老師關注不夠及時,導致兒童成績下滑。由於農村教育條件的製約,在農村學校中基本都還尚未設立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都還沒有開始。相對於非留守兒童來說,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需要特別的關心和體貼,而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教育又跟不上,直接導致了留守兒童生活上心理症結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