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思考
管理視窗
作者:童暉
摘 要: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家政策等因素,人口老齡化問題是我國目前麵臨的最主要的民生問題之一,如何更好的安置老年人,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其實是衡量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因素,也是牽製我國經濟進一步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如今社會中,家庭養老功能正在逐漸弱化,養老越來越依賴於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社會化養老方式,老年人生活中存在著兩大主要問題,一個是基本生活的養老問題,另一個是醫療問題,然而普遍的養老方式中都缺乏專業的醫療護理,因此,我們希望“醫養結合”這種新型養老模式可以將養老和醫療護理相結合,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可靠舒適的晚年生活。
關鍵詞: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社會需求
一、“醫養結合”的概念
(一)“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內涵
所謂“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通俗的說就是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的結合,將老年人的醫療服務放在第一位置,和傳統的隻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需求的養老服務相區別。“醫養結合”型養老模式既包括傳統的生活護理服務、精神心理服務、老年文化服務,還包括了醫療康複保健服務,具體有醫療服務、健康谘詢服務、健康檢查服務、疾病診治和護理服務、大病康複服務以及臨終關懷服務等。其服務對象也不是像普通養老機構那樣麵向所有老年人,而是重點麵向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比如殘障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易複發病的老年人等等。
(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幾種類型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在我國尚處於試點階段,目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主要存在三種類型:第一種,在養老機構中設立醫療機構,引入專業的醫療設備和醫療團隊,例如天津康泰老年公寓就與長江醫院攜手,在老年公寓內設立了門診部,為老年人提供日常身體檢查、常規化驗、購買藥品和康複治療等多方麵需求,也能對公寓內的突發急症老年人進行搶救。第二種,在醫療機構中設立養老機構,老年人在醫院沒病時可以休養,有病時可以及時方便治療,進行這種模式試點的是合肥濱湖醫院,其在醫院內建立了無陪護老年科,並開展了健康教育、醫療和護理、康複、養老和臨終關懷等服務,老年人在病情加重或需要住院治療時進入住院狀態,需要出院時就可轉為休養狀態。第三種,是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結成聯盟,醫院定期安排醫生和護士去養老機構為老人進行診治,養老機構中的老年人有病時,可以通過綠色通道在第一時間轉到合作的醫院中進行專業的及時的治療。典型的案例就是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聯合河南省36家養老機構發起成立了“河南省老年醫養協作聯盟”,該醫院為全省各地的養老機構提供全方位的專業技術幫扶,與此同時,各成員單位同樣可以通過轉診綠色通道隨時將需要治療的老年人第一時間轉入醫院治療,老年人病好出院後再直接回到養老院,形成了完善的雙向接轉機製。
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社會需求
(一)老年病的護理問題
老年人常常伴有老年病,一旦發病就會經常往返於家庭、醫院和養老機構之間,既耽誤病情的治療,又給子女家人帶來了各方麵的負擔,影響家人正常的社會經濟活動,老人在往返於家庭、養老機構和醫院的過程中,難免也會產生一些磕磕碰碰,為老人帶來不必要的傷害。還有很多失能、半失能老人,需要長期的專業護理,這樣的老人在家中或者一般的養老機構中很難得到專業的護理,同樣也勢必會為身邊人帶來負擔,所以“醫養結合”將會解決老有所養和老有所醫這兩個主要問題,是眾望所歸。
(二)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
父母養育子女,子女贍養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家庭養老也是對老人身心健康都有好處的一種養老方式,是所有老年人都渴望的一種養老方式,但是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有很多因素造成了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一方麵,現代社會中的人們都麵臨著巨大的學習和工作壓力,沒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為老年人營造一個安享的晚年,反而會削弱他們在社會中的競爭力。另一方麵,我國的家庭結構也發生了改變,出現了失獨老人、空巢老人以及“421”家庭,家庭結構的改變使家庭養老功能也在弱化。因此,我們如今才會重視社會化養老方式,老年人的生活中,無非就是日常生活需求和醫療需求是最主要的兩大問題,我們必須要從各方麵不斷完善發展社會化養老方式,不斷為老年人創造更好的晚年生活作努力,“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可以同時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醫療需求,一旦發展好這種模式,將會切實的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