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進一步完善個人征信體係 促進全社會信用體係的建設(1 / 2)

進一步完善個人征信體係 促進全社會信用體係的建設

管理視窗

作者:許佳

社會信用體係建設是一項長期、複雜而龐大的係統工程,涉及麵廣、影響深遠,在我國還屬於新事物。社會信用體係是以法律、法規、標準和契約為依據,以健全覆蓋社會成員的信用記錄和信用基礎設施網絡為基礎,以信用信息合規應用和信用服務體係為支撐,以樹立誠信文化理念、弘揚誠信傳統美德為內在要求,以守信激勵和失信約束為獎懲機製。加強社會信用體係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重要基礎,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的迫切需要。而個人信用是整個社會信用的基礎,一旦發生個人失信行為,也會導致集體的失信。因此,建立和完善個人信用信息征信體係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個人信用體係的完善與否已成為市場經濟是否成熟的顯著標誌之一。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的全社會信用體係,是一個社會性的綜合概念,是關乎國計民生,覆蓋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各領域、各層次的係統性工程。為規範征信活動,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引導、促進征信業健康發展,自2013年3月15日起施行《征信業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解決了征信業無法可依的現象,規範征信機構、信用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的行為,保護信息主體權益,推進社會信用體係建設。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社會信用體係是市場經濟體製中的重要製度安排。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信用意識不斷提高,信用信息需求不斷擴大,我國信用信息體係建設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2006年,在金融機構的支持、配合下,人民銀行成功建成了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截至2012年6月底,企業征信係統共收錄企業和其他組織1833萬戶,開通查詢用戶13.1萬個,2012年上半年日均查詢24.7萬次。個人征信係統收錄自然人8.1億人,開通查詢用戶20.5萬個,2012年上半年日均查詢68.8萬次。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國的企業和個人征信係統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

個人信用征信係統將分散在各商業銀行和社會各有關部門的個人信用信息進行彙集、整理、存儲、分析評估,最後輸出評估結果,為需要了解個人信用信息和個人信用度的銀行和社會有關組織提供谘詢服務,是一個信息資源服務係統。加快以公民身份證號碼和人口基礎信息數據資源為基礎的個人信用信息征信係統建設,進一步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切實打破信息封鎖和壟斷,建設統一的社會信用信息征信平台,真正實現信用信息的共享共用。

目前,信用體係建設工作推進麵臨三大問題:一是立法滯後。個人信用信息管理辦法至今尚未出台。個人信用信息管理的難點是對個人信用信息征集的法律依據不夠充分,個人信用信息指標尚無統一標準,公安人口信息係統與人民銀行征信係統存在信息共享和交換的政策困難,對個人隱私保護存在引起法律糾紛的擔憂。二是信用信息的征集、歸集難。信用信息分散於社會的各種行業、各個層麵,在征集、歸集中涉及各種利益,協調的難度大。三是信用產品應用不足。我們社會交往中建立的各種社會關係裏,“信用關係”占比少。信用產品的應用還很有限,信用服務市場還很微小,“信用”對社會主體的工作、生活影響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