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建立我國長期護理保險製度的探索(1 / 2)

關於建立我國長期護理保險製度的探索

管理視窗

作者:王慧 王菲

摘 要:隨著中國老齡化的日益加劇,老年人口數量增加,患慢性病和失能的老年人規模越來越大,亟需建立長期護理保險製度。本文通過介紹我國長期護理保險現狀分析其必要性並對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製度提出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長期護理保險;老齡化;護理需求

一、問題的提出

人口老齡化是當今世界人口發展的共同趨勢。20世紀末以來,發展中國家人口的老齡化進程更加迅速,由此帶來的養老、護理問題成為老人晚年生活被關注的重要方麵。本文將長期護理保險定義為:對被保險人因為年老、嚴重或慢性疾病、意外傷殘等導致身體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喪失,生活無法自理,需要入住長期護理機構,接受長期的康複和支持護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護理時支付的各種費用給予補償的一種健康保險。我國的護理保險製度尚未起步,所以我國亟需探討適合我國國情的護理保險模式,發展建立長期有效的護理保險製度。

二、中國建立長期護理保險製度的必要性

(一)老年人口數量龐大,對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旺盛

按照聯合國的傳統標準,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65歲老人占總人口的7%,即該地區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國老年人群體呈現老年人口多、老齡化速度快的特點。2013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02億,老年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4.85%,預計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推進到30%以上,進入超老齡化社會。所以,在人口老齡化迅猛發展的社會中,老年人將成為一個最需要護理的群體,而建立長期護理保險正好可以為老年護理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家庭規模縮小,家庭養老功能弱化

在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是“養兒防老”,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第一代獨生子女進入婚育年齡,“四二一”、“四二二”家庭結構及“空巢家庭”大量出現,家庭的護理功能不斷減弱。社會上中年人照顧老年人的現象時有發生,但中年人在照顧老人方麵往往力不從心。因此,無論是從財力還是人力上,家庭護理都存在不足。同時,在傳統家庭護理上,女性一般承擔更多的責任。由於女性就業率逐步升高,能夠照顧父母的時間相應減少,動搖長期依賴女性照顧老年人的傳統家庭養老方式。因此急需有專業化水平的護理隊伍為老年人解除後顧之憂。

(三)老年人患慢性病和失能比例增加產生高昂醫療和護理費用

伴隨著物質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提高,我國老年人的預期壽命不斷延長,伴隨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的疾病譜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疾病形態從急性病變成了慢性病。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逐漸升高,住院率增加。據統計,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3%左右。我國現行的醫療保險製度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需求,高昂的醫療費用和護理費用使老年人不堪重負。所以這就急需長期護理保險來彌補因慢性病和失能導致的費用支出。

三、關於我國長期護理保險製度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適合我國發展的長期護理保險製度

在我國建立長期護理保險製度應分為三個部分緩慢進行。首先,選擇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的模式;其次轉變成社會基本長期護理保險和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相結合的模式;最後,建立全民的長期護理保險製度。

1、采取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的模式

我國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均衡,在這種國情下發展覆蓋全民的長期護理保險顯然不具備條件,正是如此,日益增多的護理需求則為商業長期護理保險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所以可以首先選擇經濟較發達地區作為試點,分析不同人群對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初創階段可以嚐試以附加險、團體險的形式進行推廣。由於人們對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是多樣而複雜的,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的靈活性正好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在我國開展商業長期護理保險,通過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的普及提高人們的保險意識,為長期護理保險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