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馬太效應看社會階層固化
管理視窗
作者:李雪麗
摘 要:“富者愈富,窮者愈窮”,是馬太效應的經典表述。階層固化現象的發展趨勢已經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馬太效應以先機優勢有自我擴張能力為指導,用以探析階層固化現象,可以發現階層固化的形成是以社會發展、階層分化為前提,以社會階層流動性阻塞為導火線。以馬太效應為工具,分別從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和社會管理四個方麵分析了階層固化的原因及緩解措施。
關鍵詞:馬太效應;階層固化現象;階層分化;階層流動性
一、馬太效應視角
在《聖經》當中,馬太效應主要指的是物質財富,我們應該將馬太效應的研究拓展到除了經濟領域的其他社會領域的一切資源。在經濟領域中,資本的“滾雪球效應”引發了馬太效應,窮人的財富間接聚集到富人的手中。簡單舉一個例子,普通家庭將收入變成存款,銀行將存款聚集發放貸款,獲得貸款的企業家將貸款投入生產,產品賣給消費者,獲得了巨大的利潤,這些利潤轉為企業家的個人財富以及擴大性資本。在文化教育領域,我們都有這樣的認知,一個小的成績發揮出的巨大乘數效應,使在該學科的成就更大。在科學技術領域,人才是製勝法寶,馬太效應的良性循環使本是優秀的機構通過吸引優秀人才更易成為行業佼佼者。在政治領域,我們就舉職權優勢[1]的例子,政治界的精英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易於選取利於自己政策實施方案,以換取更大更多的職位優勢,比如升遷。
二、社會階層固化現象趨於嚴重
引用一個社會分層的概念,社會分層是指社會成員、社會群體因社會資源占有不同而產生的層化或差異現象,尤其指建立在法律、法規基礎上的製度化的社會差異體係。[2]社會階層的分化是社會分化的縱向分化表現,我們所要探討的階層固化,是階層間流動渠道閉塞之後,社會各階層間失去了這種維持公平的流動性,各階層間有選擇性的排除其他階層的人或組織流入該階層。社會階層固化形成後,會產生一些諸如“二代”效應、“新底層社會”等現象。“新底層社會”階層包含失地農民、被拆遷的城市居民以及不能充分就業的大學生群體、因為高房價墜落的“城市中產”、未被利益集團吸納的知識分子,在加上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農民工、下崗失業工人。[3]
階層固化後將帶來嚴重影響。在經濟領域,2001年我們在全國做的抽樣調查表明,我國的貧富兩個陣營已經成型,其中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私營企業主、專業技術人員和辦事人員成為富裕群體,而個體工商戶、商業服務業員工、產業工人、農業勞動者和無業失業半失業者成為低收入群體,其中農業勞動者屬於最低收入者。[4]在政治領域,階層固化的最大影響就是政治腐敗。早在2004年中國社科院的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報告中顯示:幹部子女成為幹部的機會,是非幹部子女的2.1倍多。在2011年,某北大博士一項引起學術圈轟動的調查則表明,在一個化名為中縣的地方,重要的公務員職位獲得者,大多出自於本縣的21個政治“大家族”,140個政治“小家族”。[5]在文化教育領域,教育的不公現象趨於嚴重。近年來,從綜合情況看,高等階層的子女比低等階層的子女有更多的受教育機會和更優越的受教育條件,弱勢階層的子女獲得教育機會要少的多,受教育的條件要惡劣的多,教育不公平將會使得低階層的下一代很難向上流動,使社會不平等向下一代延續和發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