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建立秸稈處理中轉站是秸稈綜合利用的必由之路(1 / 2)

建立秸稈處理中轉站是秸稈綜合利用的必由之路

管理視窗

作者:杜垚 鄭曉芸 於百江

摘 要:我國各類農作物秸稈資源十分豐富,但其綜合利用率極其低下。我國很多地方采用焚燒秸稈這樣原始的方式來處理廢棄的秸稈,這不僅浪費了生物質資源更造成了極大的環境汙染。本文以四川省新都區為例,分析了秸稈綜合利用存在的困境,由此提出了秸稈處理中轉站這一概念,強調了秸稈處理中轉站在秸稈綜合利用中所處的關鍵地位。

關鍵詞:秸稈資源;體係建設;中轉站

我國各類農作物秸稈資源十分豐富,年產量達6億多噸,其中3.5億噸用作燃料或就地焚燒,約占總量的58%。農作物秸稈是一種可再生的物質能源,但它作為能源的利用基本上還處於直接燃燒的原始階段,我國每年約有2億多噸的作物秸稈的露天焚燒,由此產生的CO2排放量高達5億多噸,這不僅浪費了生物質資源,還嚴重影響了村鎮、城市的生態環境,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諸多困擾。

秸稈作為重要的生物質能源之一,猶如硬幣,具有兩麵性:將其廢棄焚燒,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威脅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對其加以利用,則可實現農業生產係統中的物質高效轉化和能量高效循環,是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重要途[1]。

盡管國家陸續頒布了諸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農業生物質能產業發展規劃(2007-2015年)》等相關法律和扶持政策來引導秸稈資源正確的綜合利用,但在我省內效果並不明顯,秸稈綜合利用市場還未真正打開。本文以成都市新都區為調研基地,就秸稈綜合利用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麵調查,並提出了秸稈處理中轉站是促進秸稈綜合利用的關鍵橋梁這一觀點。

1.新都秸稈利用現狀

研究區新都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北部,屬於川西平原腹心地帶。新都區下轄3個街道(新都街道、大豐街道、三河街道)、10個鎮(新繁、新民鎮、清流鎮、龍橋鎮、馬家鎮、泰興鎮、木蘭鎮、軍屯鎮、石板灘鎮、斑竹園鎮)總麵積428平方公裏。區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農作物種植麵積廣,常用耕地麵積74.5萬畝。其中,農作物播種麵積60萬畝,秸稈資源量豐富,資料顯示2013年度,新都區秸稈資源總量達332.85萬噸,而燃燒廢氣秸稈量占總量的78.3%,生物質資源浪費嚴重,環境破壞日益明顯。

1.1新都秸稈產量分析

經過實地調查,我們得到了2013年度新都區各類秸稈產出時間和數量。

1.2新都秸稈地域分析

研究區新都區包括大豐、三河2個場,新繁、新民、清流、龍橋、馬家、木蘭、軍屯、石板灘、斑竹園10個鎮,經過半年的實地調查,我們得到了區內各場鎮的2013年秸稈產量實際數據:

1.3新都秸稈季節性分析

一年四季,不同的農作物產生不同的秸稈,因而秸稈的數量和類型也受季節製約。通過實地調研和查閱資料,我們得到了2013年度研究區(新都)秸稈的季節性產量數據。

2.秸稈資源未充分利用的原因

農戶、企業、政府是秸稈綜合利用過程中的三個重要主體,因此對秸稈綜合利用問題形成的原因分析也圍繞這幾個因素展開。

2.1農戶因素

1)農戶基本特征受限

農戶的基本特征,包括戶主年齡,戶主文化程度等。戶主年齡較小的農戶較為偏好選擇勞動節約型的生產方式,露天焚燒秸稈的可能性較大,但如果農戶年齡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受到自身體力因素的限製,這又將導致露天焚燒秸稈的可能性增加。戶主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認識到露天焚燒秸稈的危害性和由此所承擔的法律責任。

2)勞動力不足受限

家庭耕地麵積越大,農戶需耗費越多的勞動力成本收集打捆、運輸稻稈,而農忙時要搶收搶種,最終農戶會放棄出售稻稈。因此,這仍然是勞動力機會成本高、機械匱乏帶來的問題。

3)秸稈利用成本受限

農戶利用秸稈的成本主要表現在:一是秸稈還田機具的購置成本或秸稈還田過程中花費的機械成本;二是秸稈沼氣池的修建維護費用;三是秸稈出售過程中花費的勞動力成本及運輸成本。農戶利用秸稈需耗費較高的人力、物力、財力,成本過高。

2.2企業因素

秸稈得以成為名副其實的可再生資源,形成規模化利用,有賴於產業化發展的帶動。然而目前社會資本投資秸稈開發利用的積極性不高,秸稈利用的龍頭企業較少,且投入產出效率低,處於小規模、低層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