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略談教育均等化發展策略(2 / 2)

三、教育均衡化發展的方法

1.適度增加經費投入。“學校經費如同教育的脊椎”,“從整體上看,義務教育生均經費呈現出東部地區較高、中西部地區較低的現象。”[3]要實現教育的均等必須要有適度的教育經費作為支撐和保證,建立健全教育經費保障機製。一是要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拓寬教育經費籌集渠道。教育事業為立國的基石,是百年大計,既要爭取政府的財政支持,又要爭取社會的支持。加強學生愛國愛校精神的培養,鼓勵學生在步入社會後為母校多做貢獻。二是加大對農村學校和邊遠學校的經費投入力度。農村學校和邊遠學校在教學經費上存在嚴重的不足,這不僅體現在儀器設備方麵的短缺,更為重要的是師資方麵的缺乏。因為發展機遇等多方麵的考慮,農村和邊遠地區往往難於留的住優秀的教師,學生的教學質量也難於有所保證。因此,國家對農村的教育支持和投入,應該更關注於師資投入,而不是單純的資金投入。其三要加強後期的監管保障。經費下達後,落實好經費的使用與調度,要使有限的教育資金切實落在教育上,避免經費挪作他用。

2.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加快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教育發展差距,努力讓每個適齡兒童少年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都能實現個人的夢想和追求”。[4]首先,要科學規劃學校布局,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無論在發達地區還是落後地區,學校的布局都要按照人口密度和地區科學合理的規劃,既不會造成“一學難求”的局麵,也不會出現學生寥寥的場麵。保障學生都能就近接受教育。其次,在班級設置上,不應該根據設置重點班。重點班的設立通常有兩種原因,一是學生個體的差異,按照現代的教育理念,應該平等的對待個體的差異而不應該區別對待。二是特權班。特權班通常是借重點班的名義集中優質教育資源,是另外一種教育腐敗的現象。因此,在班級設置上應該一視同仁,不應該有所差別。再次,要建立硬件更新機製。在教育教學中,教學設施是必不可少的關鍵要素之一,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對於現代硬件設備等教學設施要充分的利用,使其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與生動性,增強教學的效果。鼓勵教學硬件設施充分的學校把其充足部分的資源分享給農村學生無償進行使用,與農村學校建立幫扶關係,通過這樣的途徑增強城鄉教育資源使用率。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師資隊伍梯度。教師在整個的教育中起到基礎性的作用,既起到傳道授業的作用,同時也是學生模仿的對象。所以,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要加大教師的培訓力度。一要建立定期培訓製度,要教師的教學理念和知識都能得到及時的更新,增強教育教學的前沿性和創新性。二是建立合理的交流機製,讓城市教師和農村教師相互交流。讓教育不發達地區的教師到教育發到地區學習,借鑒經驗,把其優秀的教學經驗帶回自己的學校。建立幫扶機製,鼓勵城市學校教師到鄉鎮學校進行支教,開展城鄉學校互幫互助“手拉手”的係列教研活動,整合教學資源。三是要加強學校直接教學主管機構和主管人員之間的聯係。把先進的管理經驗共享,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有利於學生失學、輟學等教育問題的解決,增強教育教學管理的自主性和創新性。

4.密切關注弱勢群體。社會和政府應當給予“弱勢群體”家庭更多的幫助和關心。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一般由於出身、個人自然狀況等原因更難於取得教育機會。國家應當通過教育政策導向,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出發,為弱勢群體的教育提供一定補償,使他們也能同等的教育機會。一是要關注貧困家庭子女的教育,在教學上通過減免學費等方式幫助家庭,使適學兒童不會因為家庭貧困的原因而失去受教育的機會。二是打破教育壁壘,破除城鄉二元化結構,努力創造條件,關注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使流動人口的子女能夠與當地居民的子女都具有同等的教育權利,減少留守兒童,減少教育盲區。三是更加關注殘障人口的教育,他們是社會中的“最不利者”,對他們的關心體現了教育公平的理念,也是教育均等化的具體體現。(作者單位:吉林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

參考文獻:

[1] 史金融.《提高城鄉教育均等化,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法製與社會》,2010(28)。

[2] 林靜,劉宇亮.《城鄉義務教育均等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教育教學論壇》,2014(24)。

[3] 林承青.《教育機會起點均等之社會學分析青年與社會》,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