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略談教育均等化發展策略(1 / 2)

略談教育均等化發展策略

管理視窗

作者:孫秀英

摘 要:教育是發展之本,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國家方針政策的逐漸開放,不同城鄉之間跨區域流動人口數量呈上升趨勢,教育問題越來越成為影響人才自由流動,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任務之一。本文擬對教育問題現狀做一定分析,並提出相關解決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教育均等化;和諧;公平

改革開放三十年多年來,我國經濟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得到了較大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但是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一些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公共服務非均等化等現象。教育作為公共服務之一,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如何實現教育均等化,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成為當下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

一、教育機會均等化概念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政府為全體公民提供基本的、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最終大致均等的公共產品和服務。”[1]在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看來,教育機會均等化至少應該包含一下三種涵義:第一是起點均等。也就是說要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在入學機會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第二是過程均等。過程均等的含義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享受到學校提供的各種軟件和硬件水平差不多;其三是結果均等。結果均等就是讓每個學生走向社會後都有取得成功的機會。教育機會均等實施的意義,實質就是要求社會摒棄家庭出身、性別和個人條件等自然條件的差別待遇,對其每一個成員都要給予相同或者相近的教育,在接受教育上人人機會均等,都有獲得同樣的社會地位、職業和收入的機會。

教育均等化一直是人類社會所持之不解追求的目標之一,它的內涵也根隨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而不斷發展完善。但是,就目前而言,教育機會均等在隻能是一種理想,在現實生活中完全做到起點均等、過程均等和結果均等是不符合社會生活實際的。然而,我們不能就此否定教育機會均等理念在促進社會公平方麵的意義,就此放棄教育機會均等的實踐,反之,我們應當在可能的範圍內依據我國國情和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采取各種切實可行的措施解決好因城鄉差別導致的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解決好因經濟社會文化等社會環境不同而導致的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解決好受教育者自身潛能方麵的機會不均等問題。

二、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原因

1.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經濟的發展程度是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經濟發展的水平決定了社會可以在教育方麵的投入,進而影響教育的產出與社會發展的速率,因此,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直接決定了教育資源供給水平的不同。就一般而言,教育都以地方投入為主,受地方財政影響,而我國由於幅員遼闊,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巨大,這直接導致了教育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而產生的資源投入差異,從而導致不均衡,進而製約義務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所以,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問題,也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隻有地方經濟得到發展,財政豐盈,才有可能在教育資源方麵進行合理配置,增加教育投入,更好的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

2.城鄉二元製社會政策導向。由於曆史的原因,我國采用戶籍製限製人口的自由流動。不同戶籍的醫療教育資源都是不盡相同,直接的後果是形成了二元製社會的“城市中心”取向,“公共教育資源傾向城市,這直接導致了城鄉之間義務資源分配的不均”,[1]這種政策性的後果是教育資源更多的傾向於城市,而農村得到的教育資源遠遠少於城市,致使城鄉資源分配嚴重不均,客觀上使得農村的受教育者在教育方麵起點上遠遠落後於城市,在教育過程落後於城市,自然在教育結果上也落後於城市,城鄉之間教育的資源的不均加大了社會矛盾,影響了社會公平正義。

3.現行教育資源配置方式。教育作為一種公共資源,同時也是一種稀缺資源,在配置上更多根據的是地方政府的意願。在現行的體製下我國實施“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製。這種體製是由政府部門直接主管教育資金,一方麵地方政府會根據不同情況調整教育資金,有的政府為了突出政績自然就把為數不多的教育資金擠用,用以建設能夠立竿見影表現出政績的工程上來,而對教育這樣的長期事業則關注較少。其二,地區間的經濟狀況的差異也極容易形成教育投入的不同,影響教育軟件和硬件的投入,影響教育的質量,從而導致教育資源分配的“馬太效應”。其三,在教育資金的投入上缺少必要的監督,目前因為受限於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對於教育的投入比例和分配缺少剛性的、明晰的、可操作性的規定,而往往取決於當地政府的主觀意識,缺少法律意義上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