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成華區公共體育服務體係構建對策研究
管理視窗
作者:楊帆 單羽
摘 要:以成都市成華區為研究對象,基於民生公共體育服務需求視角,運用SPSS軟件因子分析法,探討公共體育服務體係需求內容與結構,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研究結果表明:成都市成華區居民公共體係服務體係需求為“觀賞信息需求”、“組織引導需求”、“娛樂體驗需求”和“健身需求”;硬件和價格的需求滿足情況要優於組織與信息需求滿足情況。
關鍵詞:公共體育服務;需求;成都市成華區;對策
1.引言
西方發達國家在大眾體育發展經濟政策製定上有幾個顯著特點:(1)製定相應的體育法規,實施法製化管理,確保社會體育健康平穩發展。(2)政府一般不直接介入社會體育經濟管理,而是采取政策傾斜的做法。典型的做法是對讚助體育的企業與個人實施稅收減免優惠政策。(3)彩票與博彩業對社會體育大開綠燈,讓社會資金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實現社會公益事業的責任共擔,資源共享。[1]
我國雖然也倡導體育經濟發展,但是相比西方發達國家較為落後。一方麵體現為國家財政投入不足,另一方麵體現為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係還不完善。目前我國學者對公共體育服務體係構建做了以下研究:全民性多元化體育服務體係的指標體係構建[2];在建設公共體育服務體係過程中,如何發揮政府的責任主體作用以及市場和非營利體育組織的實施主體作用[3];第三部門(指除了政府和企業之外的組織或部門)在構建大眾性多元化體育服務體係中的可行性、優勢和作用[4];如何充分利用高校這一平台的人才優勢和場館資源優勢,向社會開放,為全民健身服務[5]。現有研究較為全麵的為公共體育服務體係宏觀建設提供了理論方向和思路,但著眼點主要在政府、各類社會組織等供給方,缺少以民生對公共體育需求為前提,構建適合大眾需要的公共體育服務體係的研究。
本研究把社區作為公共體育服務體係建設的基本服務單元,希望通過對成都市成華區民生公共體育需求和公共體育服務體係現狀進行調研,發現公共體育服務需求與供給之間存在的偏差,為成都市成華區公共體育服務體係構建提出科學依據,同時為區域乃至全國公共體育服務體係構建提供參考思路。
2.成都市成華區居民公共體育服務體係現狀
根據成都市成華區實際情況,采用分層抽樣方法,按照街道類型在中心城區街道、原涉農街道和其它類型街道中抽取雙橋子、新鴻路、府青路、二仙橋、雙水碾、萬年場、青龍、龍潭等八個街道,對隨機選取的受訪者進行調研。共發放問卷406份,回收有效問卷37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2.61%。
成華區已經初步建成覆蓋全區的公共體育服務體係,居民形成了一定的健身習慣。在健身方式上傾向於選擇門檻低、易於開展的項目,在健身場地上沒有太多選擇,收入因素製約了健身經濟投入。數據調查顯示:受訪者健身頻率平均每周255次;健身項目選擇依次為:散步、跑步、羽毛球、乒乓球、其他;健身場所主要集中在:自家庭院或室內、住宅區附近公路和住宅區內空地;受訪者中不足10%進行了居民健身經濟投入,其中最高消費不超過1000元。
3.成都市成華區居民公共體育服務體係需求分析
問卷設計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法,使用8個題項對居民公共體育服務體係需求進行調查,通過SPSS17.0統計軟件,運用因子分析法對376份有效問卷進行數據分析,結果如下:
表2描述了居民對公共體育服務體係需求的因子結構,因子1所包括的變量主要描述觀看賽事和獲取信息方麵的需求,因子2所包括的變量主要描述對組織開展活動和教練指導方麵的需求,因子3所包括的變量主要描述對參與體驗和娛樂性方麵的需求,因子4所包括的變量描述對強身健體的需求。因此將四個因子依次命名為“觀賞信息需求”、“組織引導需求”、“娛樂體驗需求”和“健身需求”。
為了了解居民對四個因子的不同需求強度,根據隸屬於不同因子的變量得分情況,研究運用算數平均數方法計算每一維度的需求強度。
成華區居民公共體育服務需求強度依次為:健身需求、娛樂體驗需求、觀賞信息需求、組織引導需求,但是在健身方麵的需求強度最大。值得注意的是,通過調研了解到,限於目前條件,街道與社區並未對居民的公共體育需求進行有效的幹預和引導,但作為較高層次的娛樂體驗需求和組織引導需求在居民的需求結構中仍然占據著一定的位置,說明居民對二者的需求強度較大。
4.成都市成華區居民公共體育服務體係需求滿足情況分析
同樣使用因子分析法對公共體育服務體係需求滿足情況的8個題項進行數據分析,結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