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無錫,無錫(1 / 2)

一、

到達錫惠山時,天色黯淡凝重,空氣潮悶得能擰出水來,我想,一場大雨怕是躲不過去了。出租車給我們停到惠河路與人民路交接的路口,眼前是一座高大的山包,林木茂密而蒼翠,不用問也知道,那裏就是錫惠山了,具體點兒說,是錫山。

錫惠山其實是兩座山包,一座是錫山,小一些,在東,一座是惠山,體量要巨大許多,坐西,但依舊隻能算是個小山包。早就說過,江蘇無山,但江蘇這個地介偏是盛產文化人的,因而,這樣的小山頭便也不愁它的文化韻味了,那座更高大一些的惠山被冠以“江南第一山”的美譽,而這座錫山,更是這座城市久遠曆史的象征,至少,這座城市名字的由來,便緣由於此。所謂“慧東特出一峰青,有錫名山無錫寧”,詩寫得很打油,但卻出自乾隆爺之口,於是這麼個小小山頭,想不成為名山,也難了。

從錫山的東門走到寄暢園,還是有一些路途的,當時還不知道寄暢園是在錫山另一邊的惠山古鎮裏,也以為錫山不大,便聽著司機師傅揚著下巴頦說,“喏,那裏便是錫山”,就下來車,哪成想,去寄暢園是要繞過錫山的,何況我們還在趕時間。

就讓走在路上的人拉著一個問這問那的小孩子,先匆匆又辛勞地完成他們的旅程吧,我們在這裏得空聊聊錫山與無錫名字的由來,這也是我對這個城市所感興趣的一個問題。先說一個謎語,謎麵是“金銀銅鐵”,謎底是一座城市......聰明如你,不猜便知道是我們今天所遊走的這座城市。而我對這座城市最初的了解卻便始於這個謎語。那時我還小,小到還不知道金銀銅鐵的後麵還有一種金屬叫做錫,但那個年齡也足以懂得困惑了,因而我困惑,既然沒有,何必非要掛在嘴邊。

這次來無錫前,我還很有些興致地在百度上搜索了無錫名稱的由來,說的多半是,眼前的這座名山是產錫的,後來錫挖空了,無錫由此得名,就是這樣,完了,有點象是,商店裏掛出的“今日售罄”的招牌,售完沒售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告知銷售的火爆。還有一則小故事,似便是來說明這個告知的,它說那是在戰國末年,秦將王翦率六十萬大軍攻楚,拿下常州後,駐軍錫山。士兵們在錫山之麓埋鍋灶飯時,掘出一塊古碑,上麵刻有文字,寫著“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

這故事就有些詭異了,詭異得仿佛這座山已然成為翹動天下戰爭與和平的杠杆,如果戰與和的道理真是如此簡單直白,那倒也好,這個世界便不再需要那麼多的陰謀與智慧了,而“無錫”便也成為天下蒼生的福祉。隻這則過於理想主義的故事,偏也是信不得的,因為它的出處,是馮夢龍先生的那本讓人信不得的《東周列國誌》。而現代的礦物專家們考證說,錫山根本就沒有鉛錫的礦脈,考古專家們也適時地站出來論證,說什麼這裏並未發現古時開礦的遺跡。也就是說,我因無錫而有的困惑,終要因無錫而釋然的。

我們沒有了我們原本就沒有的東西,嗬嗬,很有些無厘頭,很有些文化的力量。

二、

原想著是一定要征服這樣一座小小山頭的,並要到龍光塔下去俯瞰這座城市,但起初是沒有尋到上山的路徑,後來似找到了一條密林中的小路,又下不定決心了,那山雖不高,但也是要費些時間的。波勸我說,聞出這雨的味道了嗎?一定小不。我想也是,定要趕上這場雨的話,倒不如是在寄暢園,半倚簷廊,慢聽雨聲,才是地道。當然那是我心裏暗自打的算盤,但不想被老天爺聽去了,於是更加緊了準備,不久,蒸籠一般濕悶半日的空氣裏,倏地吹進了一股清爽的氣息,就像是泡了半日的澡堂子,突然打開了一道門。

澡堂子裏憋屈半日的鼻子得到了解放,但不應解放的地方,還是要找塊毛巾趕緊捂住的,因為那終歸不是什麼好兆頭。果然,未到映山湖時,雨便劈頭蓋臉地落了下來,當我的第二把傘還未來得及從雜亂的背包裏翻出來時,那雨已然緊似瓢潑一般了。其實在這樣的雨中,打傘,也是有些裝模做樣的,四外都被白茫茫的雨線包裹著,這個世間給你留下的位置就是傘下那麼大點的地方。即便傘那麼大點兒的地方,也不全是你的,雨可以隨時光顧,隨你怎樣縮成一團,它依舊來去自如,不見外地舔舐你身上的那點點熱乎氣兒,直到你身上所有的衣衫都打濕了,直到你不再在乎它的來去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