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到無錫來自然要看太湖,至於哪裏去看太湖,倒沒有想過,還好出站漫長走廊的牆上,貼滿了無錫風光的美圖,其中就有黿頭渚的介紹,圖片下方還清楚寫著,火車站坐k1路公交車直達那裏。第一次感到廣告有如此醍醐灌頂的功效,而我們剩下的工作,不過就是找到k1路公交車子,當然,這要在我們忙完那些雜七雜八的要務之後。
從火車站坐k1路公交車到黿頭渚大概1個多鍾頭的樣子,我們一路隨著那趟公交車慢慢悠悠地轉過市井的無錫,一路聆聽著它到達這些市井街區所報出的尋常但也陌生的站名,並與這些市井街區裏上下的人們緊挨著坐在一起,聽他們用家鄉的吳語打著招呼、說著家常,那局促又搖晃的空間,因這些細碎又竊竊的嘈雜摻入,而滿是身處異鄉的真實,那個城市的真實。我喜歡這樣真實的感覺,盡管這樣的真實我所能把握得並不多,但我真的是不願意把我所追逐著的城市,隻變成空落落的幾處景點,盡管我原就是為了那可憐的幾處景點而來的。
k1路車子裏上上下下的無錫人,最後多半依舊留在了無錫的城區裏,而堅持到達郊外的這處黿頭渚的,多半是如我們這樣的外鄉遊客。當然,黿頭渚也用它門票不菲的價格,來充分展現你晃悠的這一個小時所追尋價值的奢侈。
想去領略太湖上的風光嗎?這裏自然是最好的,但遊客於此多少都有被綁架的感覺......自然風光是天賜的,買門票買的是景區的管理和服務,真的希望管理方能捫心自問一下,你提供的服務,值這個價格嗎?
二、
我專門查過字典,黿不是龜而是鱉,俗稱王八。所謂黿頭渚,其實處於太湖西北岸,伸入到太湖裏的一個半島上,因島端有巨石探入湖中,狀似黿頭而得名。而從goog地圖上看這個半島,我倒覺得它更象一隻王八探出水麵的腦袋,凸起的鹿頂山就是圓滾滾的頭,山前探入水中的石壁,就象尖尖的嘴巴,山後還有細細的脖子,那脖子連著陸地,這麼想來那整個無錫城就全都要跑到它的王八蓋子上來了。它似乎生動地比擬了無錫與太湖的關係,黿離不開水,這座城市自然也離不開水,大家皆因太湖水的滋養而生生不息。
黿頭渚景區麵積很大,好在有班車能將我們拉過脖子那一段,直接進入到黿頭區域。下車,過那座“山輝川媚”的石牌坊,有小路盤桓於緩緩凸起的鹿頂山的一側,那路在一片蔥蘢的綠意中徜徉,在將走至盡頭的轉彎處,有一座水碼頭。見人們都擁向那裏,我們也過去詢問,方知我們的門票裏還含有一段太湖上的行程,便也樂此不疲地奔了過去。波在客艙靠窗的地方,占了三人的位置,我見客艙上還有露台,就帶著同同爬了上去。
這裏是太湖上的一處水灣,是那位範蠡先生與西施女士泛過舟的五裏湖和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大戰過的太湖相銜接的地方,當然從地圖上來看,這裏僅是太湖上不起眼的一處角落,而站在這裏望去,卻也是遼闊的一片水麵,但這種遼闊是有邊界的,就象是昆明湖或是西湖那樣,四外被緩緩的青山勾勒著輪廓,而麵向太湖更深遠處的天際線上浮著幾座島嶼,那島就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
天藍藍的,飄著幾朵白雲,那雲在遼闊水麵的映襯下顯得低矮,水綠綠的,微波蕩漾,沒有風,周遭沁浸著濕漉漉的鹹腥味道,隻日頭高高的,無遮無攔地投下光芒,曬得人有些眩暈。
船要開動了,波打來電話,催我們下去,我拉著同同說不下去了。船艙中雖是舒適,但隔著玻璃,看得僅是一幅畫而已,而在這裏,太湖就在我們的周遭,我們能嗅得到它的氣息,看得出它的模樣,讀得出它的風姿來。
三、
那島名叫太湖仙島,又名三山島,是由三座小島相銜而成,島並不大,相信走得快些半個小時就能把它轉上一圈了。島背後有靈霄宮或天都仙府什麼的,點明那個“仙”字。其實所謂仙府,不過是由鋼筋混凝土建築出的一些佛像而已,而那些佛像又不過是龍門石窟再或是大足石刻裏的著名大佛微縮翻版而已。有些時候,真的為現代人的想象力感到些悲哀,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過,象他們所仿造的那些文化遺產一樣地留下點什麼,留給下一千年裏的人們。
我並非為求仙拜佛而來,我隻想著翻過這座島,去到另一邊,在那裏去看更廣闊的太湖。果然,在島的另一邊,我見到了它,那是沒有邊界的太湖,那是渺渺茫茫、與天一色的太湖。坐在這樣的太湖邊,點起一支煙來,想起了文徽名的那句“誰能胸貯三萬頃,我欲身遊七十峰”,不禁也是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