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子岩畫與原始時期的巫舞探究
藝術之窗
作者:吳曉璿
摘要:筆者通過去康家石門子壁畫的觀看,從巫舞的角度出發,探索與康家石門子壁畫相關的舞蹈麵部表情、動作特點、隊形等方麵,對原始巫舞做以一定的分析考察。
關鍵詞:康家石門子;壁畫;巫舞
康家石門子壁畫簡介
康家石門子岩畫位於新疆呼圖壁縣,在天山的中部,岩畫所在山體係為丹霞地貌,長期曆經風吹雨蝕,該地勢、色彩、造型,都十分吸引人,任何人行經這裏,都能為其吸引,具有非常大的視覺衝擊力。[1]康家石門子岩畫,東西長約14米上下,高約9米,畫麵的總麵積為120多平方米。岩畫以人物為主總數達二三百人之多,在人物中間夾雜疊壓著虎、牛、馬等動物。人物全部表現為裸體,在岩麵中央正上方,刻有9位裸體女像均作舞蹈狀,她們中間還夾刻著兩組對馬的形象;在這群女像左下側,刻有大量的男性裸體形像,其中包括三組男女交合圖、一雙頭同體人像、兩排舞蹈小人及兩隻虎;女像右下側刻有男女裸像及一組由一男子引導的舞蹈小人;有一雙頭同體人像保存得較為完整。女性麵目清秀,身材頑長,寬肩細腰肥臀。男性則較為粗獷,人物動作整齊劃一,舞蹈節奏感、韻律感十分強烈。綜觀整個岩麵,所表現的主題是一種原始的生殖祟拜。[2]為什麼叫做康家石門子呢?據說,清末有一位姓康的農民,因躲避災禍進人深山,在此耕墾居住由於附近山勢突兀,石壁豁開如闕,姓氏加山形,就有了康家石門子如今的稱謂。[3]
康家石門子的地理位置,從周邊環境來觀察,可以看出當時的原始人是有一定的文明知識的。王炳華老師曾說過:“《大戴禮記》中有一句話:‘丘陵為牡,溪穀為牝。’意思是指:山體是男性的象征,溪穀河川是女性的象征。而康家石門子岩畫的周圍正是這樣的環境。”[4]背靠岩畫,麵前連綿的山峰中,從右手邊觀看,能夠清晰地看到兩邊有兩道小溪環繞著周邊的丘陵;麵朝岩畫,我們還能發現岩畫最左邊有泉水從山石岩壁中滲出來,這泉水又被周邊居住的人尊稱為“聖水”;當我們在壁畫下的平地站立,大聲呼喊時,能夠聽到岩壁和四周的山脈形成有力的共鳴回聲;仔細觀察周邊的山脈,我們不難發現周邊都是草木植被枝繁葉茂的山峰,唯獨康家石門子的山是陡峭山體,非常醒目。山色赭紅,好像經過雕鑿,一層一層的,很似樓房。當地人給了它一個雅號:“上海大廈。”[5]試著聯係《大戴禮記》中的話來體會,這裏地處麵朝水源,背靠山體的特點,正是適合原始人生存的地方。原始人認為萬物有靈,對於山水,他們也認為是有靈氣的,就像《易經》中提到的風水一樣。從這一角度來看相關岩畫,古代祖先為什麼會選擇這個地點,刻上版麵如此壯觀的一處岩畫,就會獲得一些相關的啟示:這裏具有靈山和神水,靈山為陽象征男性,神水為陰象征女性,寓意是男女交合之意,充分說明這裏是有利於人類生殖繁衍的地方,而作為祈求人類自身繁衍的刻畫,就一定要刻在這樣的地方。
康佳石門子壁畫的巫舞探究
舞蹈的起源論中,其中一種說法是來源於巫舞,是巫覡祭祀活動中的舞蹈,人類社會早期,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對宇宙間物質運動的規律和自然界的現象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作為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的支配世界,因此相信並崇拜神靈,以舞蹈進行祈禱,祭獻或巫術活動相信它能影響主宰自然界的神靈、賜福於人們。[6]由於人類社會早期,生產力低下,這種相信“萬物有靈”的想法是值得理解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也指出過:“曆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麵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偏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麵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即種族的繁衍。”對於生活在遠古時期的人類自身生產,是尤為得重要的,因為“氏族的全部力量,全部生活能力決定於它的成員的數目。”[7]《說文》中解釋:“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意思就是人與神之間溝通的人使用舞蹈作為媒介。《周官·司巫》中也記載:“若國大旱,則率巫而舞雩。”說明了,如果碰到幹旱時,需要有人祈雨求神、這些記載,不但說明了巫舞的存在,而且說明巫當時是一種職業。[8]我們進一步證實了在遠古時期,原始人以巫舞祭祀崇拜是有理可依的,而我們在康家石門子看到的壁畫又是巫舞中的一種:祈神降福類,主要是求子、求祿時所作的以巫術領導下的以舞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