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文化現象研究
藝術之窗
作者:丁巧娜 賈靜
摘要:廣義的視覺文化包括讀文在內,而現在所謂的視覺文化,恐怕是將之排除在內的,而現在所謂的視覺文化恐怕是將之排除在外的,人類社會真的再需要一個讀圖時代嗎?進入讀圖時代,人們的精神生活完全為圖像所左右,究竟是人類的進步還是人類的悲哀。
關鍵詞:視覺文化;影視;票房
當代文化麵對的是一個有視覺圖像構成的視覺文化。我們所說的視覺文化,並不單純的指用肉眼來觀看,而是把世界整個地作為視覺圖像來看待的掌握方式。支撐這個文化的有兩個基本要素。其中一個是由人類創造的體現人類視覺行為方式的物態化圖像,其中包括原始圖騰符號、器物紋飾、繪畫、攝影照片、電影電視、計算機、語言文字形式、數字圖紙和廣告類圖案。
人類視覺方式的形勢特性,決定了視覺與文化具有天然的關聯。影視行業近幾年在國內的發展趨勢很火,但是總有些東西讓人擔心。最近看了一些前輩的研究作品,像戴清,李洪祥,張賢根,胡誌峰等人。再拿出這個題目總感覺有些自慚形遂,我不否認存在一些帶著有色眼睛的觀點。
看了那些前輩的作品,發現全是05年以前的,近幾年的倒是沒找到類似的書。說到電影,不得不提一下我最喜歡的以為導演——薑文。作為一個導演,確實非常有才,倒是作為一個演員不敢苟同。他的影片從《陽光快樂的日子》到《讓子彈飛》我都很喜歡,尤其是後者印象極為深刻,運用比喻甚至是直白的語言對黨靜的社會想象的諷刺極為犀利。不僅僅有大才,更是有一個可愛的“傻大膽”。
說到了《讓子彈飛》不禁讓我想到了那令人咋舌的票房(當然這部片子多多少少也在發行的時間上占了不少光),沒有大場景,僅僅憑經典的語言,有趣的劇情,犀利的諷刺,就能得到如此的成績,可見薑文作為一個導演,尺度的把握還是非常到位的。不錯,票房確實是成績的代表。這也是得到大眾認同的一種外在表現。閑話說完了,開篇幾百字了,還沒步入正題。但也算入題了吧,咱先談談國內的高票房電影吧。畢竟票房越高對民眾的影響越大。忽然想起一句話,忘記了是哪位作家說的了,“票房,在中國影壇由此可能不再是羞羞答答的了,有可能真正成為體現老百姓是否喜歡的一個指標,而不被電影評獎忽略了。”著名的影評家鍾惦斐在文章《電影的鑼鼓中》曾說:“電影——這一群眾性最廣泛的藝術,按照過去的經驗無疑應該丟掉一些東西,但亦須保留一些東西,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電影與觀眾的關係,丟掉這個,便丟掉了一切。”
大家都熟知的那些導演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高票房的影片,如馮小剛、韓三平、張藝謀、薑文、徐克等人,其中馮小剛和張藝謀的影片數量較大。這些導演的影片風格也各有特色。
馮小剛作為中國的賀歲片之父,這個稱謂也不是白給的,《甲方乙方》、《集結號》、《大腕》、《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等片子都被觀眾熟知,幾乎每一部影片都很生活化,遊戲化。但是主題卻是非常的沉重而深刻。對人性的反思,對人的卑微的尊嚴的關懷,對市民生活的身存狀態的描述。完全不是那些類似周星馳無厘頭電影的鬧劇。作為賀歲片,提供給人歡樂地同時,又給了人一個反省自身,改進自身的一種可能。在新舊交接的時刻,是否該立足於現在,想想下一年的理想、目標。多多少少都體現了賀歲片的另一價值,盡管這價值體現的效果我不知道,但是作為賀歲片,又加進去更加多的有價值的值得人去深思的東西,最起碼給了賀歲片一個良好的開始,也為中國並不發達的電影電視行業提供了一種可能。盡管“馮氏電影”是一種類似“類型片”的影片,但是他已經深入大眾,並被大眾所期待所接受,所期待。所以說“馮氏電影”的“類型片”是成功的。盡管他並不被“藝術”看好,甚至是死敵。馮小剛的電影是“通俗”不是“俗”,通俗與藝術並不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