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病例選擇
符合肺心病證候的病例,由具有中醫辨證經驗的醫生判斷。
1.3統計學分析
將慢性肺心病證候數據進行統計,使用軟件SPSS16.0進行統計分析。對各類症狀與相應的症型進行非條件的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歸分析。以P
2結果
2.1 一般資料
本次統計慢性肺源性心髒病患者資料共266份,其中男172份,女94份。吸煙患者102人,非吸煙患者164人;肺心病代償期患者73例、失代償期患者193例。
2.2 慢性肺源性心髒病中醫症狀特征
對獲得的慢性肺心病數據整理歸納後,共獲得中醫證型特征84個(包括19個舌象和28個脈象),其中構成超過10%的症狀38個。
慢性肺源性心髒病症狀分布
2.3 慢性肺源性心髒病基本證型
對慢性肺源性心髒病基礎證型歸納整理,分析得到8個主要的基礎證型:肺腎兩虛證、痰濁閉竅證、痰熱蘊肺證、陽虛水泛證、肺腎陰虛證、元陽哀脫證、痰濕滯肺證和氣虛血瘀證。以賦值法(有為1,無為0)對各症狀進行統計,隨後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與各基礎症型有較強相關性的臨床症狀。
各症狀與肺心病基礎證型之間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2.4 慢性肺心病的基礎證型及症狀特征
聚類分析和結合因子對所有38個基本的病症特征進行分析整理,推斷出8個基礎證型的特征描述。①肺腎兩虛證(46例):喘氣、咳嗽、舌淡、痰白、不能平臥、短氣、苔白、發熱、動則氣短、畏寒。②痰濁閉竅證(40例):喘氣、苔黃、苔白、舌紫暗、喉間痰鳴、動則氣短、嗜睡、神昏、煩躁。③痰熱蘊肺證(39例):喘氣、咳嗽、胸悶、舌紅、苔黃、發熱、痰黃、哢痰難咳、苔膩。④陽虛水泛證(30例):喘氣、咳嗽、心悸、不能平臥、唇紫、水腫、苔白、舌暗紅、脈沉、苔膩、舌胖、肢冷。⑤肺腎陰虛證(33例):喘氣、咳嗽、咯痰不爽、食欲不振、汗出、動則喘甚、胸悶、痰白、苔白、苔膩、痰多。⑥元陽哀脫證(26例): 喘氣、肢冷、汗出、麵色晦暗、心悸、脈微欲絕。⑦痰濕滯肺證(29例):喘氣、咳嗽、舌淡、痰白、不能平臥、短氣、苔白、痰稀、苔膩。⑧氣虛血瘀證(23例):喘氣、咳嗽、胸悶、心悸、唇紫、苔白、脈結代、脈細、舌暗紅。
2.5 慢性肺源性心髒病臨床證型主、次症的設定
根據臨床實踐及中醫理論,結合慢性肺心病症狀統計學分析的結果,可以將症狀分為主症和次症:①根據症狀在診斷過程中發生率進行劃分:對診斷過程中發生率低於30%的症狀進行剔除處理,將診斷過程中發生率大於50%的症狀劃分為主症,將診斷過程中發生率大於30%小於50%的症狀劃分為次症。②根據症狀統計分析的結果進行劃分。將Logistic分析結果中OR<3的症狀作剔除處理,將OR值為1~3的症狀劃分為次症,將OR≥3的症狀劃分為主症。同時采用症狀發生率和Logistic分析得到的OR值兩種評判方式對慢性肺心病的主次症狀進行判定。當兩種方式判定的症狀結果都屬於主症,那麼症狀就為那個證型的主症;當某個症狀被一種方式判定為主症、另一種判定為次症時,需要通過具有中醫辨證經驗的醫生結合臨床經驗進行判定;當某個症狀被兩種方式都判定為次症或其中一種方式判定為次症而另一種方式剔除,則判定為那個證型的次症。判定的主次症結果通過聚類分析方法進一步進行剔除和分析,得到所有基礎證型的主次症。①肺腎兩虛證。主症:喘氣、咳嗽、舌淡、苔白、發熱。次症:痰白、不能平臥、短氣、動則氣短、畏寒。②痰濁閉竅證。主症:喘氣、喉間痰鳴、嗜睡、神昏、煩躁。次症:苔黃、苔白、舌紫暗、動則氣短。③痰熱蘊肺證。主症:喘氣、咳嗽、舌紅、苔黃、發熱、痰黃、哢痰難咳、苔膩。次症:胸悶。④陽虛水泛證。 主症:喘氣、咳嗽、心悸、不能平臥、脈沉、苔膩、舌胖、水腫、苔白。次症:唇紫、舌暗紅、肢冷。⑤肺腎陰虛證。主症:喘氣、咳嗽、動則喘甚、痰白、哢痰難咳、苔白、痰多、苔膩。次症:胸悶,食欲不振。⑥元陽哀脫證。主症:喘氣、肢冷、汗出、麵色晦暗。次症:心悸。⑦痰濕滯肺證。主症:喘氣、咳嗽、舌淡、痰白、苔膩。次症:不能平臥、短氣、苔白、痰稀。⑧氣虛血瘀證。主症:喘氣、心悸、咳嗽、脈結代、唇紫。次症:胸悶、舌暗紅、苔白。
3討論
證候是中醫診斷和對症施治的基礎,包含著病因病位等關係,同時具有非線性、複雜性、模糊性、非定量等特點。證候研究一直都沒有公認的和比較規範的準則。1994年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1995年版的《中醫病證分類代碼》和《中醫臨床診斷標準》等規範製定時采用多專家經驗和多種統計的方法對標準進行了探索。
中醫辨證論治是中醫診斷的基礎,趙振鈞等在對慢性肺心病診治過程中認為肺心病可以分為痰熱型和水心淩心型兩類[4],劉壯誌等認為肺腎氣虛外感偏寒型、肺腎氣虛外感偏熱型和心脾腎陽虛型三個基礎證型[5],成玉等將肺心病分為痰濁蘊肺和肺氣閉鬱兩類,再根據肺脾兩虛型和陽虛水泛型再另分兩類[6],王德均等認為慢性肺心病可以辨證地分為六型,分別為肺病及痰瘀阻礙肺氣等六型,並給出了中醫辨證治療的藥方和經驗[7]。本文采用回歸分析、因子分析及聚合分析的統計學方法,對過去5年間266例慢性肺心病患者的中醫病證症狀進行統計和分析。中醫證候的根本就是基礎證,基礎證候和複合證候都是在基礎證的基礎上進行組合演變而來的[8]。常見證多以基礎證的複合形式表現出來,如肺陰虛和腎陰虛而成肺腎陰虛證;同時也有像“痰熱蘊肺”這種獨立存在的證候。慢性肺心病證候的描述過程中,科學的選擇、科學的發生率有積極的意義:如果選擇發生率在10%及以上時,就會把很多沒什麼意義的症狀計算進來;如果選擇發生率20%及以上時,就會把很多典型的證候症狀給遺漏掉。本文將發生率≥20%的症狀體征納入研究,為將來進一步研究打下基礎。在慢性肺心病主次症狀判定過程中,發現可以用喘氣、咳嗽、胸悶、動則喘甚、痰白、痰稠、食欲不振等症狀在疾病層麵上進行症狀的分析。最後得到8個中醫臨床基礎證型:肺腎兩虛證、痰濁閉竅證、痰熱蘊肺證、陽虛水泛證、肺腎陰虛證、元陽哀脫證、痰濕滯肺證和氣虛血瘀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