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血凝試驗檢測結果質量的影響因素及質量改善對策分析(2 / 3)

1.3 統計學方法

將所得數據輸入電腦建立數據庫,使用 SPSS 19.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化驗時間、血凝試驗檢測結果數據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這與相關文獻相符[7,8]。

2.2 血液標本的處理操作

2.2.1 血液標本的處理在室溫條件下,未進行血漿分離的血液標本放置2個小時後離心分離與抽取血液標本立即離心分離進行血凝試驗的檢驗結果中,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642、3.847,P=0.02、0.04)。而在室溫條件下,進行血漿分離的血液標本放置2個小時後與抽取血液標本分離後立即進行血凝試驗的檢驗結果中,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t=1.636、2.014,P=0.16、0.21)。由此可見,血凝試驗的結果與血液標本是否經過離心去除血小板處理的血漿(貧血小板血漿)有關。減少了或不含血小板等凝血物質的血漿標本,可以減少對試驗結果的幹擾。因此標本采集後要盡早離心,而且要經3000 r/min離心20 min後,吸取中層1/3血漿(即貧血小板血漿)用於常規項目測定。

2.2.2 抗凝劑的使用抗凝劑選擇的科學性是決定血凝試驗檢驗結果的關鍵因素之一。由於受試者接受肝素等抗凝血藥物治療,在采集的血液標本中有微量的抗凝藥物也有可能會引起血凝試驗檢測結果偏高,因此選擇抗凝作用強的抗凝劑是減少試驗結果偏差的關鍵。血凝試驗中選用的抗凝劑首選為109 mmol/L 的枸櫞酸鈉溶液,因該抗凝劑可以有效保護凝血因子Ⅴ與凝血因子Ⅷ。同時,抗凝劑使用時嚴格按9∶1配比(即9份新鮮血加1份抗凝劑)。抗凝劑是針對血漿中的血液凝集物質而發揮作用的,其劑量的多少會直接影響抗凝劑在血漿中的絕對含量的改變[9,10],若患者血細胞比容值>0.55或

2.3 試驗條件的因素

試驗條件對血凝試驗的檢測結果影響較大,主要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麵。

2.3.1 儀器設備的影響血凝試驗中所需儀器設備主要是離心機,在使用前要檢查儀器的電源開關、光源是否穩定,儀器的預熱時間是否達到標準,以及儀器的溫度是否設定正確等,以免因儀器設置的原因引起試驗結果不準確。

2.3.2 試驗用材料的影響血凝試驗中的材料包括真空采集管、抗凝試劑的量、血凝儀相配套的試劑等,真空管的密閉程度直接關係到血液標本采集過程中是否會產生氣泡、抗凝比例的準確,對試驗結果的準確性造成影響;而試劑的質量是否合格、試劑是否在使用期限之內、試劑的準確溶化以及溶化時間是否達要求均是保障血凝試驗結果準確性的先決條件,過期的試劑會對試驗結果準確性造成影響。

2.3.3 操作者自身水平的影響操作者自身水平是試驗開展的外部條件之一,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血液標本采集過程中,操作者是否注意到采血速度、采血部位、采集數量,以及操作者的穿刺手法是否精準等,均會對血凝試驗結果的準確性產生幹擾。

血凝試驗檢測中重送前後輸液側采血樣本的血凝檢測結果比較(x±s)

注:和原檢測的結果相比,*P

2.4 受試者自身因素

部分受試者由於自身疾病的原因,需要接受某些抗血液凝劑藥物或者防出血藥物的治療,從而在血液樣本采集時,由於血液樣本之中殘餘藥物的影響而造成血凝試驗結果不準確。水合氯醛、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藥物會加大抗凝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從而延長血液凝集的時間,影響血凝試驗的結果。肝素、華法林、雙香豆素等藥物則可抑製凝血酶原的活性,從而影響纖維蛋白酶原向纖維蛋白轉變的過程,對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造成了阻礙,從而延長了血液凝固的時間,影響血凝試驗的結果。

除此以外,患者自身所患疾病也會對試驗結果造成影響。比如血管內彌漫性凝血(DIC)會大量消耗凝血因子並產生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這種物質會對凝血酶產生拮抗作用,從而使得凝血酶原時間(PT)延長[9,10],從而對血凝試驗結果產生一定程度的幹擾。

3 討論

3.1 提高人為操作的精準程度

在影響血凝試驗結果的幾大方麵因素中,由於人為操作因素是所有影響因素中主觀成分最大的因素,因此,該因素的影響作用最大。通過合理的操作以及對操作中要點的高度注意,避免因操作失誤、處理延遲、標本采集不正確等問題而造成對血凝試驗結果準確性的影響。在對血液標本進行采集之前,要告知患者采血前的注意事項,避免刺激性強的食物以及劇烈的行為活動是提高試驗成功率的關鍵。此外,在采血時,應注意采血部位的選擇,采血部位應避免輸液側肢體,以避免所補充液體對受試者血液稀釋從而對試驗結果產生影響。同時,在對患者進行血液標本采集時,應控製好止血帶的鬆緊程度及時間。血液標本采集之後應正確地對其進行處理,操作人員應及時將所采集到的血液標本與抗凝劑混合,在將血液標本注入抗凝劑時應注意不要因操作失誤而引起的紅細胞破裂,注入後應將紅細胞與抗凝劑充分混合,但切忌劇烈搖晃抗凝管而引起紅細胞的破裂,從而對試驗結果造成負麵影響。除上述幾點之外,抗凝劑的劑量也是提高試驗成功率的關鍵所在,通常抗凝劑的濃度為血液標本的9倍。在血液標本采集完成後應在2 h之內進行檢測,以免長時間放置血液標本而降低試驗結果的準確性。運送時也應避免劇烈震動、搖晃等對血液標本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