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睾及隱睾惡變的CT表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無論隱睾還是隱睾惡變,形態大體多呈卵圓形或類圓形,其長軸多與睾丸下降路徑一致(其長軸與腰大肌、髂腰肌及腹股溝管長軸一致)[6]。未惡變隱睾包膜完整,邊緣光滑,呈軟組織密度,密度均勻,無囊變壞死,CT值一般為35~55HU,多較正常睾丸小,無強化,這可能與睾丸的特殊結構即血睾屏障[7]有關,青春期以後迅速形成的血睾屏障阻礙了對比劑的通過。本文3例成人惡變未降睾丸,血供豐富但強化卻不顯著,這可能與腫瘤對血睾屏障的破壞程度有關。腹內型隱睾易發生萎縮或產生腫瘤,其腫瘤發生率比較高,以精原細胞瘤最為多見,主要見於30~40歲[8]。本文收集3例惡變患者,病理診斷為精原細胞瘤,均位於該年齡段,與文獻報道相符。多數學者認為,隱睾惡變的機製為腹內隱睾溫度高於陰囊的因素;也有學者認為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異常,導致激素水平的改變,可能是睾丸惡變發生的原因[9]。惡變隱睾CT征象為:體積增大,包膜完整則邊緣光整;若腫瘤突破包膜,腫塊形態不規則,邊緣欠清晰;腫塊密度不均勻,代表腫瘤內的壞死、出血及囊變,可伴點狀鈣化。實質部分可有輕度至中度強化。MSCT動脈期血管成像腫瘤內及瘤旁可見增粗扭曲的睾丸動脈,靜脈期見睾丸靜脈引流,是提示腫瘤發生於腹內型隱睾的直接征象,具有特征性[9]。惡變者多經淋巴係統轉移,一般先轉移到腹膜後淋巴結[10]。
腹股溝型隱睾應與斜疝鑒別,疝內腸袢多含水、氣或脂肪,較易同隱睾鑒別。腹內型隱睾應與腹膜後淋巴瘤、神經源性腫瘤、間質瘤、畸胎瘤鑒別,前者經詢問病史和查體,陰囊空虛應首先考慮本病的可能性。隱睾有時還需與睾丸缺如相鑒別,特別是雙側不能捫及型病例,應先做內分泌學有關激素水平的測定及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試驗,再結合影像學檢查,多能加以鑒別。隱睾惡變者可依據其由睾丸動脈供血而與其他腫瘤相鑒別。
[參考文獻]
[1]周康平,陳祖望. 體部磁共振成像[M]. 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1137-1139.
[2]何露,鄒練,張曉毅,等. 雙側隱睾並發單側惡變巨大腹腔型精原細胞瘤1例並文獻複習[J]. 現代腫瘤醫學,2012,20(12):2566-2568.
[3]劉崗,殷波,宋永勝. 隱睾繼發惡變15例臨床分析[J]. 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3(5):557-559.
[4]張延軍. 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對不可觸及隱睾診斷價值[J]. 醫學影像學雜誌,2011,21(8):1229-1231.
[5]吉六舟,劉秀平,李洪濤,等. 多層螺旋CT在隱睾及其惡變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 實用放射學雜誌,2012,28(3):409-411.
[6]王煜晅,李偉大,蔣鴻雁,等. 隱睾合並精原細胞瘤的CT征象分析[J]. 放射學實踐,2008,23(2):186-187.
[7]王麗麗,李翠玲. 睾丸免疫調控機製的研究進展[J]. 中華男科學雜誌,2013,19(5):456-459.
[8]樊世富,吳金邦,郭園園,等. 成人真兩性畸形伴右側隱睾惡變混合性生殖細胞瘤1例[J].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誌,2013,24(5):377.
[9]許承誌,楊健,陳美佳. 腹部隱睾精原細胞瘤的CT診斷[J]. 中國醫藥導報,2011,8(17):100-101.
[10]孫承文,陽東榮,單玉喜,等. 腹腔內隱睾惡變3例報告[J]. 現代泌尿生殖腫瘤雜誌,2012,4(1):26-28.
(收稿日期:2014-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