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words] Cryptorchidism; Seminoma;Tomography; X-ray computer 隱睾是指睾丸未能按正常發育過程從腰部腹膜後下降到陰囊,是最常見的男性生殖係統先天異常,可位於腎門至陰囊內的任何部位[1]。隱睾時間過長可發生萎縮和(或)惡變,應及早診斷和手術治療。本文回顧性分析29例33枚隱睾及並發3枚惡變的CT征象,並複習有關文獻,探討MSCT對診斷隱睾和鑒別是否惡變的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收集2001年9月~2012年9月在我院就診的不可觸及型隱睾患者29例,均為男性,年齡2~52歲,平均21歲。4例發現兩側陰囊空虛,25例單側陰囊空虛,其中2例合並一側腹股溝斜疝。
1.2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MSCT平掃,5例成人患者行增強掃描。檢查前3h口服1%~2%泛影葡胺1000 mL,兒童酌減,掃描前憋尿。采用Somatom Sensation16層螺旋CT,掃描範圍從腎上極至陰囊,準直16mm×0.75mm,層厚5mm。增強時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團注碘海醇100mL,注射流率為3mL/s。回顧性重建層厚為0.75mm,重建間隔0.7mm,進行MPR、CPR及血管成像等後處理,用軟組織窗進行觀察。
2 結果
29例33枚隱睾CT全部顯示並定位。4例為雙側隱睾,其中5枚均位於腹腔內,1枚位於髂窩部腹膜後,2枚位於腹股溝區。25例單側隱睾中17枚位於腹腔內,3枚位於腹膜後,5例位於腹股溝區。退化萎縮的睾丸2例,均位於腹腔內,直徑均小於1㎝,未見惡變。30枚無惡變未降睾丸在CT上表現為卵圓形或類圓形軟組織腫塊,腫塊長軸多與睾丸下降路徑一致,邊界清楚,輪廓光整,較正常睾丸小,密度均勻,平掃CT值為35~55HU,增強無強化。3枚惡變未降睾丸,均位於腹腔內,腫塊比正常睾丸大,密度高於正常睾丸,且不均勻,可見囊變壞死,其中1例伴鈣化,部分邊緣不清,形態欠規則,惡變睾丸實性部分輕度至中度強化,1例腫瘤內及瘤旁可見增粗扭曲的睾丸動脈,1例見腫大的淋巴結。全部病例均與手術所見及病理相一致,3枚惡變未降睾丸病理結果為精原細胞瘤。
3 討論
隱睾發生率在早產兒為30%,新生兒為4%。睾丸發生於體中線兩側的生殖脊並逐漸下降,正常胎兒在第9個月睾丸已下降到陰囊,部分出生時睾丸未進入陰囊,出生後4~6周下降完全,早產兒出生後12周才下降完全,最遲出生後1年內完全降至正常, 0.3%~0.4%成年後睾丸完全未降,除造成畸形、心理影響、易發生扭轉外,最大的危害是引起不育和惡變,隱睾患者發生睾丸腫瘤的機會比正常人高20~40倍[2],隱睾發生惡變者精原細胞瘤的發生概率遠遠大於其他腫瘤[3]。青春期前的隱睾患者,可手術複位,青春期後發現隱睾需切除,因此術前判斷睾丸的有無及準確定位是正確處理隱睾的一個重要步驟,及時采取臨床幹預可降低睾丸腫瘤發生。
根據未降睾丸所處的位置,將隱睾分為腹內型及腹股溝型,前者又分為腹腔內及腹膜後兩類,後者又分腹股溝內環口、腹股溝管、腹股溝外環口3類。多數隱睾通過仔細的物理檢查可獲得診斷。文獻報道,臨床上不可觸及的未降睾丸發生率占20%,這是由於該類睾丸位於腹腔內及腹股溝內環口,或由於睾丸雖位於腹股溝管內但細小萎縮所致,給隱睾的診斷和治療帶來一定困難[4]。隱睾的術前定位診斷方法包括B超、睾丸動靜脈造影、經股靜脈插管精索內靜脈造影、同位素掃描、腹腔鏡、CT和MRI。各種方法均有其優勢及限度。睾丸動靜脈造影及經股靜脈插管精索內靜脈造影不僅操作困難,且有損傷性,現多不使用。現階段也有用同位素掃描或腹腔鏡檢查,對身體有一定損害,費用較高,也有一定盲目性及盲區。超聲波具有無損傷性、簡單、經濟適用等優點,常用於術前定位診斷,但由於其軟組織分辨率差,易受腸道氣體影響,亦易與淋巴結、腸管等結構混淆,對腹腔內型隱睾顯示困難,僅適合於隱睾的篩選檢查。MRI與CT在檢出隱睾及準確定位相似,但其設備價格昂貴,費用較高,不利普及,並且掃描時間長,較小兒童仍需鎮靜劑。CT檢查操作簡單,掃描速度快,分辨率高,特別是配合造影劑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準確率,無創傷,無痛苦,患者容易接受。隨著CT機的普及,以及MSCT技術的進步,獲得的高質量的薄層多平麵重組圖像,除了可以對隱睾定位定性外,尚能直接觀察隱睾的發育狀況以及相應的一些合並症,為臨床的手術和治療提供準確的信息,是一種簡便、實用且容易普及的影像方法。為了提高MSCT對隱睾的顯示能力,證實是否存在隱睾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檢查前3h口服1%~2%泛影葡胺1000mL,小孩酌減,掃描前憋尿,以減少由於缺乏脂肪組織的對比和腸管的幹擾;掃描範圍應包括腎上極至陰囊以避免遺漏病變;掃描後薄層MPR、CPR仔細觀察,以免遺漏體積較小的隱睾;增強掃描顯示血管區別淋巴結及腫塊,當睾丸動脈顯示時可依據其確定腫塊的來源[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