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米生,是福建人。有一次偶然到縣城去,喝醉了酒,路過一戶人家,聽到雷鳴般的簫鼓樂聲,他感到奇怪,便問當地人,回答說是這家正在開慶壽宴席。
院內笙歌繁響,嘹亮動聽。米生醉醺醺地,也不問這是什麼人家,就在街頭買了份賀禮,向門內投了名帖。
沒過多久,兩個少年出門迎接客人,都穿著華美的衣服,生的雍容俊雅,恭敬地請米生進門。
米生來到室內,見一個老翁麵朝南坐著,東西兩邊擺列著幾桌酒席,客人有六七個,都像是富貴子弟,看見米生,都起來行禮,老翁也扶著拐杖站了起來。
那兩個少年客氣地說:“家父年老力衰,難以行禮,我們弟兄替家父感謝您的盛情。”
米生謙虛地謝過,然後便在老翁的邊上又加了一桌酒席。
酒過三巡,米生不覺已經大醉,頹然倒地,迷迷糊糊地站起來一看,客人早已散了,隻有少年扶著胳膊送他,於是便告辭回家了。
後來,再經過那家門口,老翁一家已遷走了。
從縣城回來後,米生有次到街市上去,有一個人從酒鋪出來,招呼他去喝酒。
米生看那人,又不認識,心想先進去看看啊。進入店內,見同村的鮑莊已經坐在那裏。
米生問那人的姓名,知道姓褚,不禁奇怪地問:“你怎麼認識我呢?”
姓褚的反問道:“前幾天做壽的那人,您認識嗎?”
米生答道:“不認識。”
姓褚的解釋說:“我經常出入他家,那老翁姓傅,先生你上次祝壽時,我正好在那裏,所以認識你。”三個人一直喝到傍晚才各自離去。
當天晚上,鮑莊忽然死在路上,鮑莊的父親不認識姓褚的,一口咬定是米生殺了兒子,又檢查鮑莊身上有傷,米生便以謀殺罪被官府判處死刑。
可是姓褚的一直沒有抓獲,所以官府沒有辦法證實米生確實殺人,便將他下在獄中。
過了一年多,直指巡視地方,訪察得知米生冤枉,才從獄中釋放了他。
回家後,米生的家產蕩然無存,功名也被革除。米生想到自己冤枉,希望能謀求恢複功名。
於是便帶上行李往縣城趕來,天快黑的時候,米生疲憊不堪,再也走不動了,坐在路邊休息。
遠遠地看見一輛車駛來,車子走過去後,忽然有人叫停車。車中不知說了什麼,一個丫鬟走過來問米生道:“您是不是姓米?”
米生吃驚地站起來答應,丫鬟歎道:“怎麼窮困潦倒到這種地步。”
米生告訴了她緣由,丫鬟又問他要去哪裏,米生也如實告訴了她。丫鬟回去向車中說了幾句話,又返回來,請米生到車子前。
隻見車中伸出一雙纖纖小手,拉開車簾。米生偷偷地看了一眼,見裏麵坐著一個絕色女郎。
女郎說:“您不幸遭受這麼大的冤枉,聽說後令人歎息。現在的衙門,不是空手就能進進出出的。路上也沒有什麼東西送你。”說著從發髻上摘下一朵珠花,送給米生說:“這東西可以賣百金,請收起來藏好。”
米生下拜,剛要問女郎的家族門第,車子飛快地離去,已經跑遠了,終究不知她是什麼人。
米生拿著珠花,見上麵綴飾著明珠,不像是凡間的東西,便珍藏了起來,繼續趕路。
到了地方,投上訴狀,衙門內上上下下勒索財物。米生拿出珠花,不忍心送掉,隻好又回來了。
從此以後,米生便依附哥嫂生活,雖然貧困,但是也還能讀書。
過了一年,米生再次準備去考試,卻誤入深山。正直清明佳節,遊山的人很多。有幾個女子騎著馬過來,其中一個正是去年的那個絕色女郎。
女郎看見米生,便停下問他到哪裏去,米生說了原委。女郎驚訝地問道:“你的功名還沒恢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