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十七、教育理念之爭(1 / 1)

教育是國家的根本大計,非常重要。如何進行教育,古今中外有許多闡述,孰對孰錯,沒有定論。教育的起源有多種理論,有的人認為教育起源與動物,有的人認為教育起源於模仿,有的人認為教育起源於勞動。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東方與西方的教育發展曆程截然不同,這也造就了東西方不同的教育理念。東方的教育發展獨樹一幟,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學校的萌芽,經過商周兩代發展,周朝已經有完善的學校教育製度,有鄉學、國學之分,以禮樂射禦書數為教育內容,東周時期,周王室衰微,官學沒落,以孔子為代表的私學日漸興盛,開創了光輝燦爛的百家爭鳴時代。兩漢時期,政府設立太學為最高學府,儒家經典為教學內容,曆經兩千餘年,直至清末,未有本質的變化。縱觀古中國,教育以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忽視自然學科知識,強調集體、等級、服從、穩定。這種教育模式維護了中國數千年的大一統局麵,也造就了中國僵硬的發展模式。西方則與東方不同,經曆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文藝複興、啟蒙運動,形成了強調個人價值、互相尊重、鼓勵創新的理念。這種模式讓西方在近代超越東方,開啟現代文明。如今正處於全球化的時代,東西方教育理念互相交流,我們應該怎麼辦?國內分成幾派爭吵不休,有人認為西方教育模式更好,應該全麵學習西方,從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到教育製度。有人認為應該取長補短,以我方的模式為根基,借助西方的長處,不斷改進。至於那種更好,其實早有定論,別人的東西在好,也是別人的,完全照辦拿過來,定會水土不服。就如中國革命,開始照辦蘇聯模式,在城市鬧革命,結果損失慘重,直到後來,采取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才最終取得勝利。中國有自己的具體情況,隻有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辦法,才能成功。張在學校進行的變革就是立足於中國實情況。張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了改善,利用先進的教學設施,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學習資料,各種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資料,設計多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張更是利用先進的數據中心,建立虛擬空間,讓學生在虛擬空間中,遨遊古今中外。課外時間,則是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給予指導和資源支持。考核則是以分數為主,兼顧學生的體育話動、日常實踐活動、興趣特常學習等,每門課程分開考核,每年兩次,隻要感覺自己沒問題了都到參加考核,考過之後,就可以學習下一階段內容。張的這些嚐試引起的爭議不小,不少家長擔心會影響孩子的成績,這也正是張不對分數考核做出重大改的原因,畢竟,社會整體氛圍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