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泓缽水驚風雨(1 / 2)

一泓缽水驚風雨

品質生活

作者:管繼平

猶記上世紀的80年代初,海上文化界有“三蘇”頗為活躍。“三蘇”者,上海南彙的老秀才蘇局仙、數學家蘇步青、文史學者蘇淵雷三位是也。其時文藝複興,百家爭鳴,諸多名家學者沉寂多年,度盡劫波,終於又煥發了“第二春”。於是著書立說、賦詩題詠忙得不亦樂乎。雖說“三蘇”者於學各有所專,於藝則都喜臨池翰墨,然而若論學問之廣博,才藝之全麵,大概應推“缽翁”蘇淵雷無疑了。

蘇淵雷先生被譽為是“文史哲兼通,詩書畫並擅”的一代大家,而且全得於自學,這就非常的不易了。如此“通人”以前或許有那麼幾位,然而“多乎哉?不多也”!尤其是進入新世紀,隨著民國以來的大師相繼凋零,這樣的“通人”真是走一位少一位了。我想,要不了幾年,我們則進入一個沒有大師的年代。“通人”是不可能再有了,能有幾位“解人”就已經很不錯了。

翻讀蘇淵雷先生的年表,這位自學而成的學者,我以為其早期求讀主要有三個階段,或許奠定了他日後的學問基礎與興趣取向。第一階段,他五歲時家父亡,在慈母督教下,就學於私塾,後侍奉於外祖父徐笛秋先生。外祖父性恬澹,善詩詞,平日隱居鄉間,以文史自娛。所以蘇淵雷從幼年直至小學畢業,始終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故受其詩詞影響,在小學時的蘇淵雷就能吟詠,並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浙江平陽縣的金鄉高等小學。

第二階段,是在溫州讀省立第十師範學校的一段,那時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先生開始關心國事,並與幾位同學一起辦學社,寫詩歌,抒情誌。在第十師範的諸師中,有朱自清、馬孟容、謝玉岑等一批名家對蘇淵雷的影響甚大。朱自清毋庸多說了,馬、謝兩師,分別以書畫詩詞聞名於世,或許現在人多不知,但是這兩位各有一個兄弟在我們書畫界可是聲名顯赫之人物,即馬公愚和謝稚柳兩位先生。可以想見,蘇淵雷的詩學書畫之興致,在名師的熏陶指點下,如魚得水大獲其益是必然的了。

第三階段,可以說既是一段痛苦的往事也是一段勵誌的經曆。我們今天都了解蘇先生是一位海內外知名的文史學者,其實他還是一位早期的革命家。1926年他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國共合作時期,他還被選為國民黨永嘉縣黨部執行委員兼組織部長。後1927年因“四一二”事變而入獄,押往杭州陸軍監獄,被判十九年,但最終是蹲了七年即被保釋出獄。不過蘇淵雷事後常說,七年的牢獄生涯為他打下了厚實的理論基礎,外語水平也獲得大大提高。因為在獄中除了聯同獄友與國民黨繼續鬥爭外,他則以非凡的毅力啃讀大量的文史哲英文原著,以馬列主義觀點批判總結中國傳統文化,涉獵各類佛典,如《聖經》《易藏叢書》,手點《相台本五經古注》及《章氏叢書》。初步運用曆史辯證觀點,溝通老莊、黑格爾和達爾文學說,並在獄中寫下了他第一部學術上的開山之著:《易學會通》。

所以,當人生前期的三個階段後,尤其是經曆了煉獄鐵窗之“血與火”的洗禮,年方二十六歲的蘇淵雷就已經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史學家和哲學家了。他曾在自傳中有這樣幾句描述他出獄時的心情:“隻有與死神較量過的人,才會懂得人生的意義。我抖擻精神,向著浩瀚的人海走去。”此前他原名蘇中常,出獄後,借莊子“淵默而雷聲”句,易名為“淵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