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敢超凡,但求脫俗(1 / 2)

不敢超凡,但求脫俗

品質生活

作者:冉利敏

時間定格在2012年10月27日,現定居於我國瓷都江西景德鎮的鄒家駒先生在赴京巡展陶瓷藝術作品的列車上給我發了這樣一條短信。“曾幾何時,瓷畫火了,價格一飛衝天。上世紀60年代與鄒家駒先生同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的同係校友黃雲鵬(中國當代仿古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以及同班同學舒惠娟(景德鎮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當時早已在藝術界聲名鵲起、富貴有餘,而同樣身懷絕技的鄒家駒先生也並未暴富。

布衣畫家 脫俗有餘

我認識的這位鄒家駒先生,是一個非常低調的學院派瓷畫家,盡管畫工了得,作品獲獎連連不說,以中央國家機關,以及海內外私人收藏家收藏著實不少,但他並沒有投入暴漲的景德鎮瓷畫商業大潮,而是將自己的瓷畫推到流水線上成為“一條龍商品”。麵對功名利祿,他不急不燥,心平如鏡,堅持每年隻出幾件作品,餘暇就踏青訪友喝茶論道。

他說喜歡這樣一介布衣的狀態,綠水青山,仙風道骨,古意盎然,畫山畫水畫瓷瓶,悟風雲悟翰墨,過著平頭百姓自由自在的生活。

每逢節假日,當我收到太多短信雲雲,自覺落入俗套,而鄒家駒先生必是自作小詩一首,風輕雲淡,甘醇清爽。

對於自己畫家兼詩人的角色,鄒家駒先生是這樣理解的:一介草民,名不見經傳,草根一族。所謂“詩言誌”,唯見心存其淡泊,不見誌存其高遠。史論有雲:“文自胡說起,詩自打屁來”,沒有任何豪言壯語,有感而發,無病呻吟。不求高古而華麗,力求通俗而傳情,盡量規避那些隻有在詞海中才能覓到的文字,所以也就古詩“不古了”。可見詩作也無名堂也。愛詩如愛畫的他將曆年所作二百餘首整理選編成集,並題名為《無名堂詩抄》。

三五藝友 陶社聚藝

2009年那年,鄒家駒先生參與了江西景德鎮“紅樓”陶瓷藝術展,當時社會各大媒體均作了報道,好評不斷。藝術展結束後,鄒家駒先生和誌趣相投的三個師兄吳仁贛、管兆平、李紀彬相約成立了“紅樓陶社”藝術沙龍。取名“紅樓陶社”,緣於這4位年逾七旬的老藝術家對當年母校景德鎮陶瓷學院,原最早的美術係教學樓的那幢紅磚黛瓦俄式小樓的無限追憶。

家駒先生坦言:“紅樓”為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係的學子們打下了中西文化基礎,在以後四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教學相長,孜孜以求。於畫不敢懈怠,苦耕不輟;於學中西兼備,新舊不避;創新不忘傳承,傳承不忘師古。

半個多世紀以來,坐落在學院老校區西北一隅的這幢“紅樓”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學者、藝術家和陶瓷藝術骨幹。家駒先生在陶瓷藝術的追求中力求保持自己所長,形成獨特的藝術風貌,在風格上追漢唐力求大氣,不敢超越,但求脫俗。

他大學時期,陶瓷班上隻有1 4人。那時學藝條件非常艱苦,沒有模特,他們就模仿上屆同學,同學之間脫了褲子互相學畫,盡管自給自足,自我學習,但他們學得認真,畫得拚命。說到裸體畫,曾經在劉海粟時代就有過極大爭議,但是藝術是不容許有羞澀和拘束的。而這些班上的大男孩子,大家對裸體繪畫藝術的認知與實踐,有沒有不好意思啊?鄒家駒先生說也沒什麼不好意思的,他們那一代人就是那麼單純,簡簡單單的過來,除了對藝術的喜愛,別無雜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