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牆、城市和上海
品質生活
作者:張嵐
上海是蜚聲中外的國際都會,全市現有土地麵積6340.5平方公裏(上海市政府網站2010年末數據),全市常住人口為人(上海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全市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3030人,而以城區麵積計算,密度將令人咋舌,是全球著名的超大型城市。近現代上海的迅猛發展,一直以遠東繁華都市的麵貌出現在世人麵前,我們常常聽到和看到,上海開埠後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一個大都會,但上海開埠以前究竟是個城市,還是個小漁村?
在2011年12月7日星期三《新民晚報》第一版上報道題為“僅存明代古城牆有望修複”的消息,讓更多的人知道上海並不是在開埠後從一個小漁村發展而來,而遠在明代上海已經就是一個有相當規模和影響的城市。
城市的定義。何謂“城”,何謂“市”,中國古代對城市有明確的釋義,“城市”的“城”,在金文中寫為,像城郭形,成聲,以盛民也。“市”,金文寫為,“市”絲帛之象形,且“市有垣”、“買賣之所也”。由城而聚市,由市而築城,互為發展。據研究,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在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河流域、中國黃河和長江流域及中美洲等均有發現。在我國,從原始社會的村落,到夏商時期城池的出現,再到春秋戰國時期真正意義上城市的形成,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中國古代城市布局、結構形態上受一定思想影響而具有獨有的特征,最為典型的是城池結構。近年來,安徽淩家灘遺址中有大型宮殿和神廟建築,養殖業、畜牧業、手工業也初具規模,其表現出的文化具有深厚的城市內涵,時間追溯到5500年前,該遺址可能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城市。而浙江良渚的大規模城基發現,城內麵積覆蓋約30餘萬平方米,有可能是42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晚期中國最大的古代城市。
地處江南的上海城鎮發展有其獨特的脈絡,受地理環境的影響上海成陸較晚。以目前行政區劃為研究點,上海在唐天寶正式置華亭縣,縣治即今上海鬆江,這是上海地區設縣之始。南宋初,由於北方戰亂,漢人大量南遷。隨著海運事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上海成為“蕃商雲集”的港口城鎮,並在秀州(今上海鬆江)已設立對外貿易的管轄機構。宋熙寧年間,貿易中心向外轉移到華亭東北地區,形成居民集聚區,由村落變成初具規模的小鎮,再發展成人口眾多的集鎮。南宋鹹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設立鎮治,並派鎮將駐守。因地處上海浦西側,便稱“上海鎮”。
狹義的上海城市概念,區域以上海老城廂為標誌,學者們已經達到基本統一,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為上海城市建立的時間節點。自至元十四年(1277)上海鎮設立市舶司,上海成為繁榮的貿易中心,當時上海與廣州、泉州、溫州、杭州、慶元、澉浦並駕齊驅,合稱為全國七大市舶司。作為中國古代管理對外貿易的市舶司的建立,足見上海重要的航運和商貿城市的地位。市舶司衙門曾設在上海縣署內,即今小東門方浜南路的光啟路上。到了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航運和商貿的發展,給上海拓展了空間,江海通津,商賈輻輳,時任鬆江知府以華亭“民物繁庶”,奏請析其東北五鄉立縣,其議得準,於次年正式立上海縣,這是上海成為冠名和行政意義上城市的開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區已是商肆酒樓林立,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區又進行調整,逐步形成今天上海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