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牆、城市和上海(2 / 2)

城的另一含義為城牆,城主要是勇於防衛和保護作用。著名的長城就是起到防衛北方外族進入關內掠奪財富而設。上海地處平原,既沒有連綿的山體屏障,又不是邊關,為何在平地上建起了城牆?這主要是上海的經濟地位和城市的重要所決定的。宋元以後,上海重要的地位逐漸顯現,尤其南宋上海逐漸成為航運中心,對外貿易中心,同時成為漕糧運輸中心,日漸富庶。明嘉靖年間,倭寇猖獗,其富裕招到海盜的覬覦,人民不堪其擾,鬆江府知府方廉遂下決心廣募捐資,建立城郭,保衛自己。

上海城牆於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農曆十月動工,至十二月建成,僅用了短短的三個月。城牆原先係泥土版築,城牆周長9裏,高2.4丈,初有城門6座:朝宗門(大東門)、跨龍門(大南門)、儀鳳門(老西門)、晏海門(老北門)、寶帶門(小東門)、朝陽門(小南門);上海城牆很有江南水域的特色,除了通常的城門外,另有3座水門,東門、西門兩處跨肇嘉浜,小東門處跨方浜。城上有雉堞3600多個,箭台20座,大東門和小東門上有敵樓。城牆外繞水壕,長1600餘丈,寬6丈,深1.7丈,“周圍回瀠,外通潮汐”。城牆築成後多次維修和加固,漸成磚牆結構。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城牆加高5尺,增辟小南門水門,引黃浦江水通薛家浜,以後又壘巨石加固大南門至北門段。

城牆的建立很好地保護了城市的繁榮。明朝倭患被平息之後,縣城安寧,便在4座箭台上建造了丹鳳樓、觀音閣、真武廟和大境閣,這些用於城市文化功能活動的場館,漸漸成為城市景觀。登大境閣賞雪景,上丹鳳樓覌賽舟,憑海東眺觀日出,引起眾多文人雅興,留下不少詩情畫意。

到了開埠以後,上海城外有了租界,城市外延越來越大,英法租界的迅速發展和擴張,對老城的影響更甚。經濟蓬勃,交通頻繁,使上海的部分商紳認為古城牆已成了阻礙城內外交通、影響經濟發展的障礙,遂提出拆城的議題。原先上海城廂還沿襲著晚上關城門的舊習,商紳一直想拆去城牆,利於交通,但遭到另一些鄉紳強烈反對,反對者還成立了“城垣保存會”,試圖延續古城牆的生命。辛亥革命之後,機會來了,“拆城派”最終戰勝了“保城派”。民國元年(1912) 滬軍都督府民政總長李平書批示設立城壕事務所負責拆城事宜。緣由為“為商業一方麵論,固需拆除城垣,使交通便利;即以上海風氣、人民衛生兩項論,尤當及早拆除”。1912年的1月19日正式開工拆城,先拆除城東道署東首及城南救火會前兩處城牆,然後從城西北順城而拆,城壕下埋設瓦筒,作為陰溝,在填壕基礎上,修築環城馬路。民國二年的6月,北半圈築成馬路長850丈,名“民國路”(今人民路);翌年,東南半圈築成馬路長800丈,名“中華路”。大境閣下30餘米城牆及今婦幼保健院內30餘米牆一直保持到今。上海城牆的拆除,固然可惜,上海的八大勝景江皋霽雪、鳳樓遠眺、海天旭日、黃浦秋濤、吳淞煙雨、石梁夜月、龍華晚鍾、野渡蒹葭中一半與城牆有關,城牆拆除勝景消亡,文化斷層。

隨著上海都市的發展,地域不斷擴大,從現在的行政區域來討論,上海還存有不少舊城牆的遺跡。其中典型的就是鬆江、嘉定、川沙、奉城。其中嘉定古城曆史最為悠久,可以追溯到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其餘均為明代所建。城牆遺存見證曆史,他反映了一個城市演變的過程,城市的規模從小到大,從開放到封閉,再從封閉到開放,見證了上海一路走來的輝煌而曲折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