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未泯的海派麵塑
品質生活
作者:餘姍姍 湯健
上海人講麵塑叫“捏麵人”,也有稱作“江米人”的,是由我國傳統的“麵花”演變而來。在上海,有的人覺得這是種小把戲,不值一提,但是,民俗民間藝術始終是文化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再者,江南人的生活,古以“小家碧玉”形容之,在小東西裏頭也要弄出大文章來,正是江南地區的審美雅趣傳遞給人們的一種不折不扣的正能量。
一門民間藝術的演變,需要經過幾千年的口口相傳或家族傳承,才得以繼承和維護,麵人是親近生活的樂趣,麵塑文化傳達的是“立體的畫,無聲的戲”。就好似冰心老人寫的那篇“小桔燈”一樣,我們便能體會小玩意當中的文人雅趣,不必多麼高格,仍有其精致的品位。
2006年,海派麵塑被文化部評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此這項已走過百年的技藝吸收了時代的養分,繼而得以傳承與發揚光大,也感謝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極大的保護和弘揚這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上海市優秀傳統工藝美術品種:海派麵塑,讓童心未泯的大人,天真無瑕的兒童感受文化的樂趣。今天,我們就來道道這門一路從北京走來,並在上海開花生根的海派麵塑藝術和“麵人大王”的傳奇故事。
祖輩三代承先後
祖輩三代的傳承以清末民初的“粉人潘”為先,之後出了“麵人趙”趙闊明,再有如今正兢兢業業將麵人事業繼續延續下去的麵人趙第二代傳承人趙豔林身上。這樣的祖輩三代,會道出怎樣的藝術人生呢?
先要說這位海派麵塑創始人趙闊明先生,為北京滿族人,早在上世紀20年代,他19歲起師從捏麵人韓亮英,32歲在天津就是非常有名的“麵人大王”,這位麵塑大師是集麵塑藝術博采眾長、不拘泥於既定程式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繼承人。在繼承北方傳統麵塑精華的基礎上,又經過江南文化的洗禮,逐漸形成了精致、優美、靈動的藝術風格。到了上世紀30年代,就是後來成了趙闊明嶽丈大人的“粉人潘”。潘樹華先生是當時在滬上名氣響當當的“粉人潘”,可以說,“麵人趙”是深得一代宗師潘樹華的絕學。當時,趙闊明還隻是從北京輾轉到上海闖碼頭時,結識了業已名揚滬上的“粉人潘”潘樹華,潘欣賞這位勤學鑽研的青年人,最終收其為徒,可沒想到最後便將女兒也許配於他,足見趙闊明是備受師傅潘樹華喜歡的徒弟和女婿。
“麵人趙”繼承“粉人潘”的衣缽,塑造麵人突出人物的神韻而不濁,獨具高雅書卷氣,宜於把玩賞鑒,絕非一般麵人製作那麼簡單。後來的趙闊明,隨著新中國成立,上海解放,民間藝術備受矚目,趙闊明也被請入工藝美術博物館,並於1957年擔任上海工藝美術研究室的副主任,從此開啟了“麵人趙”的藝術黃金年代。期間趙闊明亦與戲曲界名角俞振飛、蓋叫天等人相互切磋技藝,並與美術界大師豐子愷、張充仁、程十發等人討論藝術創作,還時常結伴好友去教堂參觀西方雕塑作品,對他後來的藝術生涯進入了黃金階段。
而“粉人潘”何許人也?潘樹華生於北方小雕塑之鄉天津,自少喜好書畫,尤其仰慕西方文化。清末民初之際,當時的潘樹華自津門闖蕩滬上,因麵人製作精細,重於寫實,故聲名鵲起,漸漸名震滬上。抵滬之後,其自習一口流利英語,出入外國人士之間,作品廣受讚譽,曾被請到軍艦上展示技藝,官兵爭相購買之,因此當時也給潘樹華取名“粉人潘”。
後來的潘樹華在上海創辦了第一所有影響的民間藝術學堂,取名“普益習藝社”,意為讓更多的人能在學藝的道路上有所收益,並以此麵塑一技,慈善教學並收容兒童、傳授技藝。我們知道無錫惠山的泥人非常出名,卻不知是這位潘樹華先生,率普益習藝社裏的弟子們來到無錫惠山,成立天津館,使當時無錫本土的泥塑風格發生改變,成為今日名揚四海的另外民間藝術——惠山泥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