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的藝術收藏,頻繁出現以炒作書畫、古董等藝術品收藏的文化大背景,與民間藝術的衰落形成鮮明對比,正與我們所追求的精神文化生活相悖、與國家想要大力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宗旨及保護能力的發展不匹配,世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和態度的冷漠,尤感欷歔不已。
雖然,這些麵塑都是以糯米粉、富強粉、甘油和蜂蜜製成,經蒸熟調色,分為七色製作來刻畫人物和其他各色造型,製作的工具也是十分簡單的竹簽、剪刀、梳子、撥子等。但麵塑選材天然,它的超強延展性和韌性能夠製作出極其精細的藝術效果;又如它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價值的不可替代性,每一件麵塑藝術品都集合了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和藝術家對傳統文化的探索和領悟。
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都會對未來的發展何去何從產生迷茫?海派麵塑的傳承與發展創新,始終伴隨每位肩負重現的傳承人。我們在看到這些活潑生動的麵塑作品時,先要知曉傳承與發展創新之間的關係,兩者應當並存,但著實應以傳承為先,使這一優秀民間藝術得以完整留存,留存才是發展的基礎。
繼承傳統和精粹
傳統麵塑對於作品背後顯示出的中國曆史文化的尊重和對待細節的嚴謹態度,始終是我們心領神會的。例如在表現道教故事的八仙題材時,對八仙的服飾、所持道具均經過嚴格考證並且參考了大量曆史資料,使得張果老手持一般鮮為人知的漁筒也準確再現,使作品顯得更具說服力和表現力。
蘇東坡曾雲:“浩然聽筆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為得之。”對於麵塑而言,表現題材很關鍵,要遵循麵塑製作之法度,巧妙化解所需表現效果與材質製作局限之間的矛盾,需要的是對整體情境有生動的聯想力。海派麵塑要長久地發展,除了要繼承傳統精粹,還要不斷吸收時代養分,尋求創新發展之路。海派麵塑的精粹所在:在於拓寬麵塑題材的廣闊性、包容性。不僅可以是神話人物,也可以是曆史典故、各色民族風情、都市生態等的時代發揮,表現當代城市文化,都可以納入麵塑的表現。
眾所周知,來自於北方的傳統麵塑尤其擅長表現民俗題材,大都是色彩豔麗的,所謂大俗即大雅,這些豔麗的顏色帶出了一種質樸、粗獷的美感。至於海派麵塑則已經在色彩上做了很多改進,更為注重作品整體色彩的和諧。啟功先生在評論草書時曾說道:草書作為書法的一種形態,首先必須具備書寫的功能,而後才有法。藝術的抽象也是這樣,有的能給人以聯想,是對某一事物的高度提煉和升華;還有的則是一味地醜化、形式化,海派麵塑在發展創新的道路上也應牢記這一原則。
海派麵塑更為關注作品的內涵,如對社會現實的褒貶、個人對於美的詮釋、對當今現實的批判等等。麵塑藝術家對人物的表現,可以透露出藝術家的審美取向、出世哲學和看待各類事物的態度。一件作品的內涵可以賦予作品本身更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同時也提升了它的價值。
回顧古代史,當唐朝永徽年間,新疆吐魯番出土了一組麵塑俑人等麵塑品,可以考據為是現今保存最古老的麵塑實物開始,到宋朝宣和年間的“以油麵糖蜜造如笑靨兒,謂之果實花樣”,清朝鹹豐年間,兒童美食“麵花”藝術中的捏“麵人”獨立發展成為一種觀賞的麵塑藝術。麵塑就這樣在曆史的演進中成了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它凝結了民間藝術的精華,而海派麵塑也造就了海派文化的一部分,使海上藝壇百花齊放,我們對其今後的發展充滿了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