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童心未泯的海派麵塑(2 / 3)

最後,到了第二代麵塑傳承人,趙闊明的女兒趙豔林這兒,發揚“麵人趙”的重任自然傳到了身為長女的她身上,並同時要傳承趙闊明和外祖父潘樹華的家學淵源。雖然有兩代先人的家學,從小也愛看父親捏麵人,可趙豔林當年並不想學麵塑,是父親的一再勸說最終感動了小豔林。1959年,她進了上海工藝美術研究室,既研習麵塑,除此以外也學習國畫、書法、戲曲等,觸類旁通,進步極快。

上世紀80年代,趙豔林精心研製了琥珀麵塑、掌上麵塑以及微雕麵塑等作品,並於上世紀90年代融合現代雕塑的技法,發展創新了其作品的造型和結構比例,真正做到了遵從父親趙闊明的教誨“藝無止境”“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就這樣,兩代人的熏陶加上自己的潛心鑽研,使趙豔林手下的小小麵人跨越時空,成為民間工藝中不可多得的奇葩。此後的趙豔林,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她曾經百感交集的說:“總有人會因為喜歡而堅持下去。”有更多的人學習和傳承這門技藝,也是對這位甘為麵塑化春泥的大師的最大心願。

惟妙惟肖技無窮

“麵人趙”的麵塑技法講求配色六法、手捏偏私法、工具八法,而其中配色八法指調色、鑲色、複色、並列色、對比色、調和色;手捏八法是指揉、捏、搓、撚、擰、擠、掐、拉;工具八法是指挑、撥、按、粘、嵌、刮、戳、滾。技法上概括起來就是“一印、二捏、三鑲、四滾”,隻有掌握了這些技法,才能深得麵塑的精髓。

當麵塑這種民間的、街頭的藝術發展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工藝美術,榮登大雅之堂,從而使麵塑藝術具有更豐富的藝術特點。主要藝術特點有三:一,悉心刻畫,眉目傳神;深刻豐富的社會閱曆和細心的觀察,使他對各類人物的表情進行提煉和概括,摸索出一套獨特的表現方法,使小小的麵人“活”了起來。二,善於利用人物肌肉骨骼與服飾之間的關係來揭示人物的內在感情,還原塊景。趙闊明所捏麵人,其服飾都是以麵粉製作而成,薄如蟬翼,層層疊加,形成一種飄逸生動的美,獨具藝術觀賞性。三,擅於運用對比手法來襯托麵人的神態,使作品戲劇性強烈,更令觀者稱奇。

海派麵塑的成功不在於拘泥傳統麵塑經常使用的婚、喪、嫁、娶等題材,而加入了戲曲人物、曆史典故和時代特色的內容。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海派麵塑吸納了西方雕塑的表現手法,使人物造型更趨飽滿、立體感更強,因此作品顯得尤為靈動傳神。在色彩的運用上,以趙闊明為代表的海派麵塑改進了傳統麵塑大紅大綠的顏色對比,更重視作品的整體效果而不是個體的突出,使色塊更加貼合地融入整個作品當中,他的麵塑藝術由此更具觀賞和藝術性。

麵塑藝術何去何從

第二代麵塑藝術家趙豔林,曾經一度想拒絕從父親那兒繼承這門手藝,她所寫的《跟父親學藝》中這樣寫著:“……我剛高中畢業,腦子裏充滿各種綺麗的遐想:想進大學深造,又想當個女醫生,我平時喜愛讀小說,也憧憬著將來能搞文學……我的這些想法都被爸爸趙闊明知道了。我對小麵人是有感情的。但一想到自己一個小女孩將來背著小箱子走街串巷,後麵跟著一大群孩子,心裏就涼了半截。可父親看出了我的憂慮,……如今社會變了,我才想讓你把手藝接過去,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於此情節,深為感動的趙豔林,開始走上學藝之路,也成了這海派麵塑的第二代傳承人。

不難發覺的是,社會大眾對民間藝術的認知度不足,對麵塑藝術的了解停留在街頭藝術的層麵,產生了這一手工藝品種,難登大雅之堂的偏見;過快的生活節奏導致的浮躁社會風氣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漠視態度,使得海派麵塑的發展停滯不前,難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進入這一行業,從事這一職業的專業人員急劇減少,原有的老一輩藝術家的努力,有很長一段時間讓許多本應該傳承下去的行當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