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被手機奴役的生活(1 / 3)

被手機奴役的生活

人與事

作者:程新友

處處“低頭族”

在我們身邊,存在太多類似場景:地鐵、公交上,甚至是偌大的會議室中,到處充斥著“低頭族”,人手一台iPhone、iPad的景象,這已然成為都市生活的一道風景。人們隻要一有空擋,整個人立刻融入那虛擬天地裏,或用微信和朋友聊天,或者玩遊戲、刷微博。君不見,朋友聚會時玩手機,公司開會時玩手機,搭乘地鐵時玩手機,走路時玩手機,甚至好不容易出遊欣賞風景時,還不忘拿手機玩微博直播。

自1973年美國摩托羅拉公司工程技術員馬丁·庫帕用自己發明的約有兩塊磚頭大的無線電話撥出世界上第一通移動電話,手機進入人類社會已有四十年。一方麵,隨著科技的發展,手機越來越輕便,越來越普及,越來越智能化;另一方麵,伴隨手機科技的日新月異,一些人卻陷入過度依賴手機的困境。這種困境改變了許多人的行為習慣,甚至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方式、日常生活。夫妻之間因一方癡迷於手機遊戲缺乏交流致情感冷漠,家庭成員因過分依賴手機而失和,公司裏因員工難戒手機而致效率低下,孩子因癡迷手機讓家長為教育犯難……一位網友寫微博表示:“都是手機惹的禍,假如我們都回到沒有手機的時代,我們的感情會不會不那麼容易受傷。”

人們似乎被手機、網絡這張虛擬的大網罩住,掙脫不開,或者說是不想掙脫開。聚會時,話還沒說幾句,便一個個地開始玩手機,至於大家一起談談心也變得無足輕重了,全然忘了最初聚會的目的;明明大家感情不錯,四目相對時卻無話可說,尷尬得隻好在手機上有一句沒一句地和未曾謀麵的網友聊天;麵對一盤菜時,非要第一時間拿手機拍下來發到微博或微信上,但其實在網上圍觀、評論的也主要是身邊圍著這道菜的那幾個人……

碎片時間的碎片利用

每天早晨八點,王香準時擠上地鐵,剛一站定,就習慣性地掏出了手機。看新聞、刷微博是她上班路上雷打不動的項目。

有了手機的陪伴,原本漫長的路途變得不那麼難熬了。偶然有一兩次忘帶手機,或者手機電量不足,她就會心煩氣躁,這麼漫長的路途要怎麼打發?她偶爾也會懷念以前對著窗外發呆的日子,隻是那樣的心情已經找不到了。

在報社工作的李靜抱怨,越來越不喜歡參加各種聚會了,因為入座後,大家幾乎沒什麼話題,人人抱著手機滑來滑去,氣氛冷得要命。“這樣的聚會還有什麼意義?”

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上班路線的拉長,使得屬於個人的整塊時間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的私人時間。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數字終端提供了豐富的程序應用,恰巧可以填充這些零敲碎打的時間,就像是瞌睡遇到了枕頭,兩者一拍即合。

“科技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出在我們對待它的態度上。”李靜承認,智能手機帶來了很多便捷,例如,菜譜軟件就給了她很多啟發,手機地圖也讓她出門更便利,更別提她最喜歡的網購,如今通過手機就能支付……

為什麼手機閱讀這麼流行?人們總是在說,最近太忙,都沒空做這做那,都沒空好好靜下心來。所以,快餐閱讀和不求甚解成為選擇。很多人會抽出空隙,拿出手機,帶著滾輪,在一分鍾之內讀完,因為他們太忙,因為跟他們不相關。這樣,手機閱讀的方便與碎片化滿足快節奏的現代人的需求。

喜歡用手機閱讀的林靜說:“書本太重了,帶出來逛街很不便當。書店裏有很多書,固然那些書很多都是經典好書,但對我們這些整天忙碌的人來說,去閱讀那些經典是需要精神的。”她認為用手機閱讀,其實是淺閱讀,或者說是泛閱讀。她對書的喜好普遍。言情、都市、玄幻、穿越等,她都喜歡看。自從喜歡上了手機閱讀,她就擺脫了“出門背書的繁重”,如今她將一半的閱讀時間花在了手機上。

手機閱讀由於它的為所欲為和便當快捷,備受讀者喜歡。在它的擁躉中,不乏每天在路途上消耗不少時間的上班族。“我曾經在公交車上讀了好幾本電子書。假如你帶書,隻可能帶一本,假如不美觀,你還得在公交車上硬著頭皮看。”但假如運用手機閱讀,它像是一座圖書館在等著你挑。林靜發現,像她這種應用等車和坐車時間用手機閱讀的人還真不少,在她周圍,“除了開車上班的,大多數人都有手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