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白鰭豚失蹤的長江生態警示(1 / 3)

白鰭豚失蹤的長江生態警示

人與事

作者:陳華文

長江白鰭豚失蹤之謎

白鰭豚,是極度瀕危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又稱白豚、江馬,我國長江水域特有的水生哺乳動物。白鰭豚在長江已經生活了2000萬年左右,因此有 “活化石”之稱。可白鰭豚僅分布於江蘇江陰至湖北荊沙段長約1400公裏的長江中下遊幹流中,是被世界鯨類組織認定的、我國獨有的一種水生鯨類物種。1980年以前,科學界對白鰭豚的種群數量知之甚少。1984年,初步認定白鰭豚在長江裏的種群數量為400頭,兩年後下降為約300頭,而到1990年,發現僅為約200頭。1995年時,它的數量已不足100頭,而到了2006年以後,長江中再也見不到了。

在武漢江夏區長江邊,一個老漁民對筆者說:“幾十年前,江水非常清澈,經常可以看到白鰭豚,不止一條、兩條,它們成群結隊跟在我們的小漁船後麵遊,它是吉祥的動物。隻要白鰭豚發出叫聲,我們就知道要收工了,要麼是有暴風雨來臨,要麼是前麵有急流險灘。”可惜,才區區幾十年的光景,就再也難以看到了。

為了揭開白鰭豚在長江中是否尚存這一問題,我國科學家多次在長江進行過考察。 2006年11月6日至12月13日,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所的專家和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和瑞士等六國近40名科學家一起,在長江上往返近3400公裏,對宜昌至上海長江中下遊的幹流1700公裏江段,進行了為期38天的長江淡水豚類考察。這是長江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國際考察活動。一位參加了這次科考的科研人員說,考察活動使用了兩艘大型科學考察船,即便如此,整個科考過程還是沒有發現白鰭豚的蹤跡。

長江裏除了白鰭豚外,還生活著另一種豚類動物——江豚。它的命運與白鰭豚類似,也是越來越少。如果不加快江豚的保護步伐,江豚有可能步入白鰭豚後塵。白鰭豚和江豚,作為長江生態係統中食物鏈金字塔的頂端,其種群數量的急劇減少,預示著長江生態係統出了問題。中科院武漢水生所的專家們這些年來,做夢都想著長江的生態環境能夠有所改善,期盼著白鰭豚能夠在江水中現身。

尋找長江豚類水生物銳減原因

長江是我國重要的水生生物基因寶庫和我國生物多樣性最具典型的一條生態河流。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有水生生物1100多種,其中魚類370多種、底棲動物220多種以及其他上百種水生植物。長江還擁有許多特有、珍稀魚類和野生保護動物。1988年國務院批準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淡水魚類或主要生活在淡水中的魚類有13種,其中八種分布於長江水係。長江流域豐富的物種資源不僅是我國寶貴的生態財富,同時也是全世界的共同財富。

長江生態與水生物繁衍息息相關,生態的每一次變化,都會給長江水生物的繁衍帶來一次新的考驗。水、水生生物、人類是生態係統中的一個大環節,任何環節出了故障,這個係統就會受損。長江中下遊有湖泊1133個,湖泊入江口曆來是白鰭豚攝食和棲息的好地方。但如今視野所及,到處是築堤、建壩、架橋、設閘。目前除鄱陽湖、洞庭湖外,長江流域的湖泊全部在建壩建閘。長江環境的改變已經超出了長江豚類所能耐受的範圍,長江幹流已不再能夠支撐長江豚類的生存和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