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國:糾結的監管媒體話題(2 / 3)

然而,媒體仍然毫不在意。1988年秋,鑒於報紙不斷侵害公眾權益,評議會關於“保護新聞自由”和“譴責新聞濫用權力”兩者間的矛盾逐漸顯現。報業投訴委員會(PCC)應運而生。它類似於一個行業自律機構,隻監管注冊成員,不能獨立調查,隻能協調仲裁,以《編輯行為準則》為基準處理相關的投訴工作。在接受並評估了關於新聞報道的投訴之後,在媒體與投訴者之間進行協調,根據投訴案例的嚴重程度,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和結果。但是它缺乏強製力,無權處罰媒體,包括要求經濟賠償。同時,它反應極為遲鈍,早在2006年就接受了關於竊聽的投訴並展開質詢,然而並無下文。2009年,在涉及違反《編輯行為準則》的728項投訴中,最終僅有18項由PCC出麵進行公開譴責。人們普遍認為,遲緩、乏力的PCC毫無用處。

期間,曾發生過幾起轟動的事件,尤其是1997年深受公眾愛戴的戴安娜王妃在狗崽隊的追拍中發生車禍去世,使得民眾對傳媒所扮演的角色更為不滿,PCC又不得不對“行為規約”作出全麵修改,包括限製媒體借口“公眾利益”濫用權力,以及禁止在新聞信息獲取中的有償行為等等。

然而,媒體的濫權行徑不僅沒有收斂反而越演越烈。

媒體自律“蒼白無力”

監管者顯然是試圖“穩紮穩打”,然而,在與監管的“鬥法”過程中,媒體的自律很大程度上已經到了“自我放逐”的邊緣。

確實,英國媒體越來越放縱,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後。

2011年7月4日,《衛報》扔出一顆“重磅炸彈”,披露《世界新聞報》還曾於2002年非法竊聽失蹤少女米莉·道勒及其家人的電話,幹擾了警方破案。2002年3月,米莉在放學回家路上失蹤,接到報案後,引發了當時警方最大規模的搜索行動,雖然搜索無果,然而,米莉的家人和朋友的留言一旦占滿語音信箱,便很快得到清理。原來是當時受雇於《世界新聞報》的偵探刪除了部分已經竊聽的留言,以便新的留言能順利進入語音信箱——這給米莉家人和警方“假象”,以為是米莉自己在清理語音信箱,因此相信米莉還在人世。實際上,米莉早已被棄屍叢林。《世界新聞報》的這一惡行顯然已經跨越新聞的底線,醜聞曝光後,立即引發政界、民眾和嚴肅媒體的公憤和鄙視。隨著《衛報》調查的深入,《世界新聞報》肆無忌憚的竊聽醜聞接連曝光。

2005年11月,該報刊登了威廉王子受傷的新聞。這讓王室倍覺奇怪,因為此事隻有極少數人知道。與此同時,王室成員發現,手機的語音信箱經常出現異常,一些從未聽過的留言常被標記為“已聽”並保存在語音信箱。警方經過九個月的偵查將竊聽王室成員私人電話的克裏夫·古德曼抓了現行。他因此在2007年被判四個月監禁,這是英國自1963年以來首次有記者被判入獄。協同作案的還有一名私家偵探,也在為這家報紙效勞,事發後被判處六個月監禁。不久,《世界新聞報》又被曝竊聽職業足球員協會行政總裁泰勒的手機,為“消災”,報社花費70萬英鎊與泰勒私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此時,默多克新聞集團旗下的《太陽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也被曝有不法行徑,這兩家媒體記者竊聽前首相戈登·布朗的電話長達十多年。他們不僅非法進入布朗的語音信箱、入侵布朗會計的電腦、竊取布朗的銀行賬戶信息,納稅文件,連他子女的醫療報告也不放過。事發後,布朗強烈指責這兩家媒體是“罪犯”,對這種“不道德的犯罪行為”十分“震驚”。

媒體披露,約有4000人的手機被竊聽,有王室成員、政府高官,還有明星,甚至普通公民。麵對公憤,2011年7月10日,168歲的《世界新聞報》不得不“打烊關門”。這顯然是默多克的“斷尾求生”之舉。

對此,卡梅倫也指出:“僅僅依靠PCC這樣的組織來實現媒體自我監管是不太現實的,現在需要一個全新的機製,這個機製必須真正獨立。既獨立於傳媒,也獨立於政府。”2012年3月8日,PCC宣布解散並籌建新機構。

目前,新的媒體監管機構與PCC相比,其約束力要強大得多。其中,要求頭版致歉對英國報紙來說是非常罕見的,因為自1980年至2011年間沒有一家英國報紙在頭版致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