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把遏製官僚主義當做反腐倡廉的著力點(3 / 3)

其次,完善黨員幹部直接聯係群眾製度,改進領導方式方法。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作製度,完善黨員幹部直接聯係群眾製度和調查研究製度,拓寬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確保在製度的約束下真正做到運用群眾化的工作方式開展工作,並切實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具體說來,就是要切實改進文風會風,消除文山會海,使黨員幹部有更多的時間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同時,輕車簡從,走進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走進居民小區、農家小院,與群眾敞開心扉、真情交流,體察民情、了解民意,真正做到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尤其是珍惜民力,不幹勞民傷財之事。

克服官僚主義,領導機關和黨員幹部率先垂範是關鍵。隻有以身作則,才能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引導形成良好的政風民風。

強化黨內、民主、法律、輿論監督,使黨員幹部切實感受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在強化監督的基礎上,加強責任追究力度,尤其是需要在嚴肅紀律處分的基礎上,通過製定和完善具有可執行、可操作的法律製度,對黨員幹部的官僚主義行為作出明確界定,並對造成嚴重後果的行為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

源頭治理,根除官僚主義病根

要消弭官僚主義產生的深層“病根”,就要痛下“針砭”,著力在體製機製方麵進行深入改革,通過改革使官僚主義作風無從興發,這是解決官僚主義的治本之策。

首先,規範權力運行機製,完善公開製度,確保權力運行公開化、規範化。權力運行過程中存在的缺位、錯位、越位,直接導致了濫用權力、推諉扯皮,以及弄虛作假等行為的發生。因此,要健全決策機製和程序,完善權力運行機製。按照科學設權、用權原則,合理界定和規範人、財、物每項權力運行的程序、責任,對權力運行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周密設計和安排,確保公共權力切實為公共利益服務,從而避免責權脫節、製約缺失和自由裁量權過大等問題。

公開是克服官僚主義的利器。按照公開透明原則,從公開決策、程序、監督和結果等方麵入手,著力推進和完善公開製度,切實做到權力運行公開化、規範化,實現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製約又相互協調,緊緊圍繞重大戰略論證、重要官員任免、重大項目建設、重大事件處置、大額資金使用等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提高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其次,深化政治體製和行政體製改革。時代已大不相同,如今,已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通過開展運動來反對官僚主義,而是必須著力於政治體製和行政體製的改革,發展黨內民主,理順黨與人大、政府、司法機關,以及人民團體之間的關係,發揮人大行使國家權力的作用,健全協商民主製度,切實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同時,積極推進行政體製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製度改革,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的服務型政府,解決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幹預;進一步簡政放權,優化政府結構、職能責任,著力解決在縱向行政層級方麵“上下一般粗”,在橫向行政層級方麵“左右一樣齊”,職責交叉、關係不順、相互扯皮、爭權推責的弊端;推進大部門製改革,在機構設置上,加大橫向覆蓋的範圍,將類似職能盡量集中在一個部門之中,從而健全部門職責體係;減少行政管理層級,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推進政府績效管理,從而有效消除機構臃腫、人浮於事、辦事拖拉現象。

再次,進一步深化幹部人事製度改革。防止在黨和國家機關中形成一個官僚特權階層是克服官僚主義在組織上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因此,必須建設一支政治堅定、能力過硬、作風優良、奮發有為的執政骨幹隊伍。這就需要把好幹部“進口關”,擴大幹部工作民主,讓群眾真正行使選舉權,使優秀幹部脫穎而出,並從而有效杜絕做官動機不純者混入黨和國家機關;把好“管理關”,健全幹部管理體製,完善幹部考核評價和群眾測評製度,促使黨員幹部不敢當官做老爺;暢通“出口關”,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讓那些官僚主義習氣和做派嚴重的黨員幹部出局。

體製機製的改革,是有效鏟除官僚主義賴以“存活”的溫床,也是解決官僚主義的釜底抽薪之舉,即從源頭上治理的有效途徑。

實幹富民、實幹興邦,就先從克服官僚主義開始,也隻有解決了官僚主義,才能真正實幹富民、實幹興邦。我們的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才能真正做到求真務實、真抓實幹,從而進一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順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