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禁毒:和平年代的一場持久戰(2 / 3)

第五次,潘紅娣在門外說,“蔣阿姨,開開門吧,我又不是搞推銷的,我是真心誠意來幫助你兒子的……房內鴉雀無聲。”

第六次,潘紅娣說,“阿姨,你不開門,我怎麼幫你們?”房內一片寂靜。

第七次,潘紅娣說,“阿姨你為啥不開門?好心人敲門,你都不開,怎麼讓你兒子學好呢?”門內還是悄無聲息。

第八次,潘紅娣的手剛在門上“篤”了一下,門就開了……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見到諸葛亮;小潘為幫助人,卻連吃七次閉門羹。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精誠,叩開了母子倆的心門。

退休女教師對潘紅娣說,“不是我不肯開門,是我對這個社會失望了,來敲門的都是來討債的。你每次來,我雖然沒開門,但都在“貓眼”裏偷偷看你。經過多次觀察,斷定你是個好人……”她的兒子接著說,“我從來不相信有人會真心幫助我,像我們這種人不受歧視已經蠻好了……”

不過,這次他得到了真心的幫助。由於小蔣多次戒不了毒,他父親不願意同他說話,甚至他進了強製戒毒所後,父親也不希望他回來……潘紅娣就一次次做工作,還介紹小蔣當了保安,小蔣做得非常認真,受到好評。在潘紅娣的勸說下,小蔣開始喝美沙酮。起先需天天喝,後來三天才喝一次,再後來在生理上脫了癮,現已多年沒有複吸。他父親終於轉變了對兒子的看法,不但父子關係得以改善,連與小蔣離了婚的妻子也回來了。

從2007年當禁毒社工至今,潘紅娣前後幫助了207名吸毒者,其中有12人戒除了毒癮。記者曾采訪過不少涉毒案件,深知要讓一個吸毒人員戒除毒癮是多麼艱難,何況12個!

像潘紅娣這樣的優秀社工,在無錫並不鮮見。被大家親切地稱為“阿鳳”的仲阿鳳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阿鳳先後在紡織廠、電器廠工作過,當過車間主任,還入了黨。2006年企業轉製後到地區工作。通過與吸毒人員零距離接觸,她深切體會到他們既是違法者也是受害人。由於吸毒,他們大多一貧如洗,病痛纏身,家庭破裂,飽受歧視,是一群特殊的病人,急需社會的關愛和幫助,她同時相信這些人是能夠挽救的,她願用自己的一顆紅心照亮他們回家的路。

幫助吸毒人員戒毒康複,必須拿出比他們更強大的信念和毅力。為勸說更多的吸毒人員接受美沙酮維持治療,阿鳳每天平均要跑五個家庭。有一名吸毒人員不小心把腿摔壞了,因傷痛無法到美沙酮治療點去,就動了複吸的念頭。阿鳳知道後,二話不說趕到他家,推著自行車把這個一米八的大個子送到治療點,為他墊付了費用,看著他把美沙酮喝下去才放心……望著麵前這個氣喘籲籲忙前忙後的柔弱女子,40多歲的大男人羞愧難當,說了一句讓阿鳳終生難忘的話:“大姐,你不放棄我,我就不會放棄自己!”

為了讓更多的吸毒人員安心戒毒,這些年來,阿鳳奔波於相關部門,為戒毒人員申請低保、介紹工作。有一位母親,當她得知兒子的低保批下來了,哭著對阿鳳說“感謝政府救了我兒子的命,現在我就是口眼閉了也放心啦!”為工作對象辦了事,家屬感激的卻是政府!這卻讓阿鳳感到萬分自豪——因為老百姓把她當成了政府的代表!她禁不住鼻子一酸……

去年,無錫市實施“百千計劃”(即百名企業家幫扶千名吸毒人員安置就業),北塘區率先在美沙酮藥物維持治療門診部內擴建就業安置培訓基地,並引進了包裝加工業務,使戒毒人員服藥後不出門就能工作,在家門口就有業可就。曾經當過車間主任的阿鳳“官複原職”,再次當起了“車間主任”——不過,這回她還要同時兼任會計、搬運工和聯絡員、保潔員、統計員、考勤員等職,還要走街串巷動員戒毒康複人員參加勞動就業。他們來了,還得負責對他們進行技能培訓。

現在,阿鳳每天有相當一部分時間要花在卸貨發料、裝箱交付、場地保潔等瑣事上。從早忙到晚,馬不停蹄。記者問阿鳳,你這樣終日忙上忙下的,收入增加點嗎?她說,不貼錢已經不錯了,反正我又不為錢。記者說,這個地方就這樣吸引你嗎?她回答說,自己擁有了家庭幸福,也想讓所有不幸的家庭重獲幸福……頓了頓,她輕輕地說,“畢竟,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嘛……”

久違了,這樣的話語。

在無錫,像潘紅娣、仲阿鳳這樣的優秀社工還有好多好多。如惠山區的小鄧、肖惠昌,崇安區的“禁毒社工三姐妹”吳燕萍、沈敏、沈鶴梅等。除了這些普通的男女社工外,還有一位特殊的“社工”誌願者——他就是曾榮膺“全國優秀派出所所長”稱號的市局禁毒支隊前任支隊長談伯昌。他與毒品犯罪有過多次較量,深知毒品對社會的危害,所以對禁毒有著很深的情結。他主張戒毒要采取“十六字方針”,即“以人為本、科學戒毒、綜合矯治、關懷救治”。他說,如果能使你的幫教對象聽進你說的話,感動、感悟、感恩,那戒毒就有成功的希望了。老談從實踐中總結出“六步戒毒法”,按此法他先後指導四名毒齡長、戒毒願望強烈的吸毒者戒毒,其中有一名已遠離毒品四年半。不久前,他的研究成果《運用“通心理論”,探索戒毒之路》一文發表在國家級期刊《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誌》上,“心癮”專題研究獲得了學界的認可。

正是這些普普通通的社工和特殊誌願者,捧著一顆顆紅心,照亮了特殊病人們的“回家”路,以他們不平凡的業績書描繪無錫禁毒人民戰爭的壯麗畫卷。

剿毒:化腐朽為神奇

世上萬事萬物都是在不斷地運動著、變化著、轉化著。莊子所言“臭腐複化為神奇”便是此理。毒品與毒品犯罪,本是極其“臭腐”的東西,但無錫的全民剿毒,卻剿出個“禁毒文化”來。市禁毒辦主任、市局副局長繆小展說,“這種獨特的文化能淨化人的心靈和社會風氣,形成一種嶄新的社會風尚……”

無錫的禁毒文化就是在全民剿毒這樣的大環境中產生的,是在長時間裏一點點地積澱起來的。

文化、文化,著重在“化”——即對某種理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在無錫,深入持久的禁毒宣傳使人們對毒魔深惡痛絕,見之,必先除之而後快,禁毒理念在人們的頭腦中紮下了根。當社會需要有個接納戒毒者的場所和環境時,不少民營企業家挺身而出,把戒毒人員接進自己的企業工作。無錫貝康包裝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龔誌勇就是其中一個。眾所周知,人一旦染上毒品,必定元氣大傷,繼而百病叢生、精神萎靡。吸收這樣的人,無疑是一樁“虧本買賣”。但龔老板卻義無反顧地承擔起這樣的重任。他主動接納了十多名戒毒人員進廠工作,還和總經理華曙東一起為這些“特殊員工”作了周密細致的安排:讓他們食宿在企業裏(他們中大多已無家可歸),房間像賓館的“標準房”那樣。每個房間還安排兩位企業骨幹員工與他們同住,以便隨時照看他們。上班時則與正常員工同勞作,不分彼此,以提升他們的自尊心。考慮到他們的身體素質較弱,安排的工作多是些簡單輕便的重複手工活,這樣既不傷身,又使他們在機械性的重複勞動中遺忘那段不堪回首的曆史和那班引誘他們走上歧途的“粉兄粉妹”,徹底擺脫可能引發複吸的環境……龔老板對弱勢群體的一片善心和良苦用心由此可見一斑。

“百千計劃”實施以後,像龔老板那樣擁有一顆仁義之心的企業家越來越多了。當然,安置幫教戒毒康複人員的主戰場還是在社區。 “春雨禁毒幫教服務社”的工作模式正在逐步推進,在濱湖區,這個社會管理創新的產物日臻成熟,幫教安置實現了“一條龍”服務,形成了一整套科學、規範的流程——

第一步,由公安部門提供涉毒人員信息,服務社對涉毒人員及其家庭信息進行收集、整理、登記;第二步,服務社對涉毒人員及其家庭成員逐個進行家訪談心、法製教育;第三步,對涉毒人員及其家庭人員進行就業宣傳,指導填寫安置就業人員表,收集整理就業意向;第四步,對有就業意向的涉毒人員開展有針對性的上崗前培訓;第五步,服務社進行職業介紹,根據涉毒人員的職業意向進行再就業安置。記者了解到,目前,該區僅南湖家園一個社區就已經對54名涉毒人員進行了登記,其中兩人已與社區簽訂了戒毒協議書,20人在服務社的幫扶下得到了安置……

工作環環相扣,紮實推進,有序有效,非盡心盡力難以至此也。

無錫民眾都有很深的“禁毒情結”。從學童到耄耋,均自覺抵製毒品,主動參與禁毒宣傳,與毒品犯罪作堅決的鬥爭。整個社會充滿了拒絕毒品的正能量,這些都是禁毒文化“發酵”的結果。

在無錫,處處洋溢著濃濃的禁毒文化的氣息。

禁毒宣傳教育已成為各類學校入學的必修課。記者手頭有一本《不讓毒品進校園——學生預防毒品讀本》,有關禁毒的知識應有盡有,圖文並茂,言簡意賅,思想深刻,是對青少年進行禁毒普及教育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2011年6月,市禁毒辦向全社會征集禁毒題材的各類文化作品,引得市內外許多文人騷客紛至遝來。他們或吟詩作曲、或揮毫潑墨,優秀作品如雪花般飛向市禁毒辦,連許多小學生也參與其中,禁毒宣傳產生了巨大的裂變效應。

一個名叫殷蕾的六年級小學生用自己創作的詩歌表達了對毒魔的憎惡之情和對掃除毒品的渴望,大聲疾呼人們“遠離毒品”——

青春如同鮮花,毒品卻使鮮花凋謝。

生命如同青草,毒品卻使青草枯萎。

人生如同航船,毒品卻使航船顛覆。

遠離毒品吧,鮮花會永遠綻放!

遠離毒品吧,青草會綠遍天涯!

遠離毒品吧,人生會揚帆起航!

“遠離毒品吧”,這發自孩子的呐喊,振聾發聵。小小年紀,對毒品的危害有如此深刻的理解,不能不歸功於“禁毒文化”的熏陶。

禁毒文化也喚醒了曾經的迷途者。原無錫汽車工程學校副校長、現市學校管理中心工會主席許焱是位熱情似火的禁毒積極分子。在教育戰線奮鬥多年的她始終認為,人唯有找準路標選好“行走”之道,才能有職業、建家業、幹事業,才能完立於社會,她一直把這一思想貫穿於教育過程之中,她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道德底線”教育,讓學生明白什麼事可做,什麼事絕不能做,做了以後在生命中會留下什麼樣的陰影……

在無錫汽車工程學校,“有道正業”是校訓,學生進校的第一課必定是毒品預防教育,上完課就到設在校內的無錫市職教院校禁毒教育基地參觀,然後到報告廳觀看禁毒教育故事片。她的觀點是,寧可少上一二節專業文化課,也要上足上好禁毒教育課。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還安排了一係列禁毒教育活動——與法院共建,讓學生觀看有關毒品案件的庭審過程;利用寒暑假學校對外開放禁毒教育館之機,讓學生當講解員;在艾滋病宣傳日,讓學生走上街頭開展宣傳活動;在學生外出實習期間,由老師分片負責,定時到各實習點看望學生,關心學生在外麵的表現……整個學校彌漫著濃厚的禁毒文化氣息。所以,在這個規模宏大的職業學校,學生中很少有“失足”之類的事發生,偶爾有,也很快能得到校正。許老師講述了一個讓記者留下深刻印象的真實故事——

董雷覺(化名),無錫汽車工程學校學生,是學校“出名”的不良少年,與社會上的吸毒青少年交往甚密,因多次違紀,險被學校除名。正值這個學校自編自演了的配樂朗誦造型劇《媽媽,我要回家》準備參加市禁毒辦組織的“6·26”國際禁毒日文藝彙演活動。劇裏就兩個人物:媽媽和因毒品犯罪服刑的兒子。“媽媽”由女教師鄭錦玲扮演,老師讓迷惘的董雷覺扮演“服刑少年”,小董很樂意地接受了這一角色。舞台上,不斷變換的燈光下,趴在囚室冰冷的鐵窗上,剃著光頭、穿著囚服的“兒子”望著夜空中稀落的星星,他一聲聲淒厲地、撕心裂肺地呼喊著:“媽媽,對不起,媽媽,我想家,我真的好後悔,我好想,回家……”

演著演著,他的眼裏儲滿了淚水,這是發自內心的悔恨的淚水,他覺得演的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一名身處染毒邊緣的無知少年。不知不覺中,他與舞台角色完全融合在一起……

演出結束,他大汗淋漓。經過這一番“涅槃”,他徹底清醒了。從此,他像換了一個人。畢業後,小董進了“寶馬4S”店工作。現在的他,已成為一名出色的“寶馬4S”培訓師了。而那位曾與他一起演出的、舞台上的“媽媽”——舞蹈功底紮實的鄭錦玲老師已於數年前退休。不過,每逢“6·26”,學校舉行文藝彙演時,鄭老師總會騎著電瓶車趕到學校參加演出。學生一茬茬地換,但這個節目每年都演。“媽媽”這個角色一直沒有變。鄭老師說,“這個節目要一代代地傳下去,讓我們的學生永遠遠離毒魔。隻要我走得動、跳得動,我肯定會來,不讓這個傳統節目脫檔……”

這就叫“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創造“無毒城市”,是無錫全市人民的共同夢想。厚重的禁毒文化滋潤著這顆耀眼的太湖明珠,必定會把她的禁毒事業從優秀引向卓越。

禁毒工作

是一樁“良心活”

采訪/本刊記者 趙進一

近年來,毒品犯罪猖獗。地處蘇南的無錫市禁毒工作成效卓著。在“6·26”國際禁毒日行將到來之際,記者走訪了無錫市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趙誌新。

記者:手頭有一則資料——2012年無錫市共破獲毒品刑事案件1301起,抓獲毒品犯罪嫌疑人1385名,查處涉毒違法人員5435名,繳獲毒品折合海洛因102.67千克,偵破販毒百克以上案件45起,千克以上案件5起,攻克公安部目標案件7起,省目標案件18起,各類打擊處理數據與前三年平均數相比,均呈上升趨勢,緝毒戰績繼續保持全省第一……真可謂是戰果累累,無錫的毒品犯罪活動真的如此嚴重嗎?

趙副市長:現在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認識,從數字上來看,似乎我市的毒品問題很嚴重。我們應當看到,毒品違法犯罪的形勢是客觀的,也是有其規律特點的,由於無錫地處長三角腹地,是毒品的消費地和過境地,一段時間內,無錫的毒品犯罪活動的確很嚴重,甚至可以用“猖獗”兩字來形容。但是,打得越多,說明我們打的力度越大,因為毒品犯罪活動最大的特點是隱蔽性強,而且是沒有報案的。毒品案件全靠主動發現、主動出擊,憑著良心與責任心去做,你不去把他挖出來,它就會到處害人,危害整個社會。禁毒工作一定要憑覺悟、憑責任、憑良心來做,隻能加強不能削弱,戰果數據大是工作力度大的必然結果。

另一方麵,打擊的戰果大也反映出我市黨委政府對治理毒品問題的科學態度和堅定決心。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對毒品問題不遮掩、不回避,領導和組織全市各地、各有關部門深入開展禁毒人民戰爭,全力遏製毒品危害,嚴厲打壓毒品違法犯罪的生存空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公安機關主動出擊,使緝毒工作一直處於高位運作的態勢,使吸毒人員不敢公開聚眾吸毒,販毒人員不敢公開販毒。試想一下,如果黨委政府對緝毒工作不支持,片麵追求所謂的數字逐年下降、形勢一片大好,案子看上去少了,表麵上“幹淨”了,毒品犯罪卻暗流洶湧,由毒品引發的惡性案件得不到有效控製,這不是在自欺欺人嗎?這是對人民極端的不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