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結合一些案例簡單地說明科技創新在司法鑒定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第一個案例就是“許雲鶴交通事故案”,這個案子也被人民法院報評為2012年度十大典型案件之首。案件源於許雲鶴與王秀芝老太太之間是駕車撞人還是助人為樂引發的糾紛,由於涉及公民道德的問題,很快發展成一起廣受關注的公共事件。案件的焦點在於王秀芝的腿傷是否為許雲鶴駕車行為所致。由於現場缺乏有力的直接證據,首次鑒定的機構也沒有提出確鑿的鑒定意見,天津市紅橋區人民法院的一審判決引起了輿論的軒然大波。司鑒所接受天津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委托後,組成了多技術部門的聯合鑒定組,其中包括法醫臨床學、影像學、道路交通事故技術的專家,運用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數字化構模技術和有限元技術對王秀芝的損傷部位進行了三維重建和模擬實驗,對傷情成因進行科學推斷。根據王秀芝的傷情鑒定,其右膝部的損傷特征符合較大鈍性外力由外向內直接作用於右膝部的致傷特征,這種傷隻有遭受車輛撞擊可以形成,單純摔跌難以形成,且損傷高度與許雲鶴所駕車輛的前保險杠防撞條高度在車輛製動狀態下相吻合,因此可以認定王秀芝腿傷是許雲鶴駕車行為所致的客觀事實。從這個案子可以看出一份科學嚴謹、公正求實、論證周詳的司法鑒定意見,能為公正司法、平息輿情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第二個案子是一起發生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酒駕案。2012年7月的一天,何某駕駛的豐田越野客車與張某駕駛的三菱越野客車相撞,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張某在送往醫院途中死亡,當地鑒定中心對何某進行血液中酒精濃度的檢測後作出酒後駕車的結論。對於鑒定結論,何某及其所在單位均提出異議,何某否認當日飲過酒,並有多名人證證明,因此提請重新鑒定。當地公安機關帶著何某的血樣來到司鑒所,我們運用兩種最新的技術手段,均未檢出乙醇成分,尤其是對於乙醇代謝物的檢測呈陰性,更加確鑿地證明何某沒有飲酒。那麼先前的檢測數值是怎麼得出的?經過了解,何某在事故發生後曾經進行過開顱手術,期間使用過一種叫七氟烷的麻醉劑,會對乙醇檢測形成一定幹擾。這個案子也警示我們,目前我國大多數鑒定機構還在采用單色譜柱單檢測器對血液中乙醇含量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在某些特殊的案件中很可能得出錯誤結論。
此外,司鑒所在特殊親緣關係鑒定技術、虛擬解剖、交通事故仿真重建、損傷與疾病關係等方麵的研究和應用都處於領先地位,運用這些技術,破解了不少疑難案件。
《檢察風雲》:在您看來,目前司法鑒定行業存在著什麼問題?原因是什麼?應該如何解決?
相較西方發達國家,司法鑒定行業在我國起步較晚,還處於發展的初期,今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成長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和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目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比如多頭鑒定、重複鑒定現象沒有得到解決;鑒定機構趨利傾向嚴重;違規鑒定、虛假鑒定、“回扣”、“鑒托”現象等等,這些都嚴重損害了司法鑒定的社會公信力。
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我覺得是多方麵的,一是司法鑒定管理體製尚未實現完全統一;二是社會司法鑒定機構準入門檻過低,導致機構間良莠不齊、資源浪費和無序競爭;三是人才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程度不高,很多機構的鑒定人都是臨床醫務人員兼職擔任。
解決這些問題還是要加強製度建設和行業監管,為整個行業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我相信一個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是各方期盼的,尤其老百姓才是真正的獲益者。
另外加強司法鑒定知識普及也很重要,很多群眾對司法鑒定一無所知,鑒定錯過最佳時機造成損失。還有很多群眾,尤其生活在長三角地區的百姓都不知道有司鑒所這樣一個國家級司法鑒定機構就在他們的身邊,有的在外麵做了很多次鑒定,被一些技術手段落後的鑒定機構耽誤了時間,也增加了訴訟成本,我們覺得很惋惜,因此加強信息對稱很必要。作為司法鑒定業本身還是要堅持科學發展,要以世界的眼光,以虛懷若穀的心態,以“揚棄”的精神去不斷追求,持續改進,將這份事業傳承好、發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