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沈敏:打官司就是打證據打鑒定(1 / 2)

沈敏:打官司就是打證據打鑒定

關注

作者:沈敏

《檢察風雲》:沈所長您好,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司鑒所”)擁有“中國司法鑒定搖籃”的美譽,培養出了很多福爾摩斯式的人物,您能為我們介紹其中一、兩位代表嗎?

司鑒所的前身是20世紀30年代創立的司法行政部法醫研究所,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專業開展司法鑒定的機構。獨立執業機構的出現,標誌著司法鑒定作為一個行業已真正興起。新中國成立後,司鑒所為共和國培養了第一批政法幹線的技術精英,奠定了新中國司法鑒定事業的基礎。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這是新中國史上非常特殊的一段時期,隨著司法部被撤銷,司鑒所也不得不麵臨同樣的命運。直至1983年國家同意司鑒所恢複重建,今年正好是司鑒所恢複重建30周年。

談到司鑒所走出的代表人物,首推應屬林幾教授。林幾教授是司法行政部法醫研究所的創立者,我國近代法醫學的奠基人。林幾教授一生致力於法醫學研究和法醫人才的培養,他的最大貢獻就是提出了“改良法醫”,引入西方現代法醫學原理和技術。他提出,廢除舊法驗屍,改為屍體解剖,提倡科學辦案,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法醫學事業的前進。他對法醫學有獨到的見解,破獲了很多民國時期的離奇大案,包括1936年發生在北平火車站的“箱屍謎案”,1935年發生在京津鐵路的“移屍臥軌案”等。林幾教授知識淵博,辦案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一絲不苟,翻看林幾教授的鑒定書,每份都近萬字,分析嚴謹,思路縝密,說理透徹,鑒定書結尾都寫有“鑒定係公正平允真實不虛須至鑒定者”字樣,以示對鑒定結論負責,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堪為司法鑒定人的楷模。

我想介紹的第二位代表人物是烏國慶教授。司鑒所曾在20世紀50年代舉辦過被法醫學界稱道的“黃埔三期”培訓班,為新中國培養了第一批刑偵技術專家,烏國慶教授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烏老現在是公安部首批特聘的八大刑偵專家之一,終身成就榮譽勳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當代的福爾摩斯”,凡公安部掛號的大案他幾乎都參與過。比如武漢長江大橋爆炸案,吉林博物館特大縱火案,“二王”持槍殺人案,還有2012年告破的周克華持槍殺人案。雖然烏老1997年就已經退休了,但還一直戰鬥在大案要案的第一線。

還有很多知名的專家,比如公安部特聘刑偵專家陳世賢教授,原中國人民警官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的翟建安教授等等,我就不一一贅述了,有興趣可以來參觀我們的所史展廳。

《檢察風雲》:您覺得司法鑒定在司法活動中的作用和意義是什麼?對司法鑒定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

所謂司法鑒定,是指在訴訟活動中鑒定人運用科學技術或者專門知識,對訴訟涉及的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別和判斷,並提供鑒定意見的活動。這裏涉及兩個關鍵詞,“訴訟”和“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司法鑒定的手段、武器,服務訴訟和司法程序才是司法鑒定的最終目的,簡而言之,司法鑒定就是用科技和專業知識為司法公正保駕護航。

我國古代“法醫學之父”宋慈曾有名言:“獄事莫重於大辟,大辟莫重於初情,初情莫重於檢驗。”從“滴血認親”到法醫學專著《洗冤集錄》,人類社會的證明活動雖然經曆了從神證、人證到物證的演變過程,但其核心的追求始終未變,那就是對事實、真相的探尋。因此司法鑒定作為八種法定證據之一,被認為是查明案情,定案量刑的依據。俗話說,打官司就是打證據,就是打鑒定,很形象地揭示了司法鑒定在司法活動中的角色定位,它是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的保護神,是促進司法公正的“科學衛士”,是訴訟活動的重要保障。既然司法鑒定如此特殊和重要,那麼什麼才是它的靈魂?我認為是“實事求是”四個字,無論外部環境發生如何翻天覆地的變化,司法鑒定必須堅守這“四字真諦”,才能讓這份事業不斷傳承。

《檢察風雲》:根據您的介紹,我們知道了司法鑒定是與科技創新密切聯係的行業,那麼在司法鑒定領域有哪些最新的技術成果?它們在案件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司法鑒定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業,它包含的專業非常廣泛,傳統劃分為三大類:法醫類、物證類、聲像資料類,現在還增加了電子數據。科技創新是司法鑒定發展的持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