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的幾個項目僅僅是該縣推動農旅融合的初步嚐試,也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縣域經濟轉型的有力手段。農為國之本,地為民之根。在鄉村的田野上,通過農旅融合,帶動農民就地就業、農業就地轉型、農產就地增值、農村就地城鎮化,是家庭農場建設的最終目的,也是落實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與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這兩大定位的具體實踐。
三、洪澤縣家庭農場發展麵臨的主要問題
產業和品牌市場競爭優勢較弱。當前,蘇北地區普遍缺乏市場競爭力較大的“家庭農場”,該縣“家庭農場”年產值超過100萬元的更是寥寥無幾,“家庭農場”數量多、規模小、機械化作業程度低、實力弱,農產品參與市場競爭力不強,市場占有率較小,難以形成產業規模。該縣“家庭農場”農產品品牌數量少,產品市場競爭力弱,經濟效益不高,部分品牌如洪澤湖大閘蟹、洪澤湖芡實等過於單薄,還難以形成品牌規模優勢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產業創新意識不強。“家庭農場”大部分是種養植大戶出身,又是土生土長的農民,他們掌握的知識和應用新技術不多,對人才引進、品牌意識認識不足,抗風險意識不強,家庭農戶擴大再生產資金能力有限,抑製了家庭農場大發展,同時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深根蒂固,部分農戶對機械化作業認知程度還不夠,生產觀念有待更新。
缺乏配套政策扶持。主要包括土地和融資等方麵。由於土地稀缺,農民惜租,土地流出農戶逐漸減少,造成流轉土地減少、流轉價格上漲、土地集中難,致使家庭農場難以擴大經營規模。通過走訪,經營者反映最多的是土地承包、融資貸款等難題,目前最迫切希望出台認定管理、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相關配套政策。
四、洪澤縣家庭農場發展建議的主要對策
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發展農場多元化經營。歸根結底,若要保證農場主的收益,提高生產效率是解決該問題的根本途徑。與此同時,進一步加強農業技術的推廣,農業人才的培養,加大社會化服務體係建設,都對家庭農場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再者,家庭農場的經營範圍不應僅拘泥於農業生產這一低附加值高風險的領域,應當拓展至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等高附加值領域。如距離城市較近的郊區可以憑借其交通優勢發展水果采摘,從而增加農場收益。
提供農業技術支持。家庭農場的最大特點就是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的,進行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這就對農業的經營水平和生產效率提出了新要求,做好家庭農場的技術服務工作已成為當務之急。可以通過對基層農業公益性服務體係建設,提升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同時,針對家庭農場特點,采取積極措施有計劃地對農民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和科技文化水平,特別是要提高農民的品牌意識、農產品精品意識、市場意識、帶動意識,使他們成為能生產、懂業務、會經營、有技術的職業農民。
規範土地流轉過程,搭建土地承包經營權市場交易平台,為土地流轉常態化創造條件。發展家庭農場關鍵在土地流轉。通過規範土地流轉合同、引入事前準入審核、事中監督管理諸機製,規範土地流轉過程,保護流轉雙方的權益。主管部門下發土地流轉規範合同書,引導簽訂規範的書麵合同,防止口頭契約。對流入方大規模流轉土地的主體,進行必要的資格審查,防止非農戶經營主體假借家庭農場之名大規模租賃農地,注冊登記後套取項目資金。做好土地流轉的法律與政策宣傳工作,使農戶能正確看待土地流轉,尊重契約精神。對自願流轉出的土地,在流轉期內,不得將土地收回。從而穩定流轉規模,使家庭農場主能夠放心投入、生產與經營。
加快金融服務創新。培育以農業產業鏈、行業信用協會、龍頭企業等為核心載體的貸款模式,探索建立有政府背景的擔保基金或擔保機構,為家庭農場的貸款提供擔保。加大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方式的創新,持續開展需求調查,及時了解掌握到家庭農場的資金需求,通過引進、嫁接、拓展等渠道實現金融產品創新,完善全方位的家庭農場金融服務組織體係鼓勵和引導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對家庭農場提供金融支持。
整合資源合力。政府各部門根據各自職責,分別提供支持。農業部門可以對家庭農場生產、營銷、技術、管理等方麵進行指導和支持,增強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水平,進而提升市場化能力;財政部門對家庭農場的融資活動盡可能給予普惠但非普遍的財政扶持政策,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到家庭農場的建設發展中來。對家庭農場設立登記、發展壯大提供一條龍服務,幫助家庭農場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全方位提高“家庭農場”規模化、現代化經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