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強輿論宣傳工作,凝心聚力推動落實
在大會戰實施過程中,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的具體部署和協調下,各級新聞媒體積極行動,組織記者深入東巴鳳三縣采訪,板塊推出,上下聯動,全方位、多角度地進行了宣傳報道。《廣西日報》先後推出了《走進東巴鳳 關注大會戰》、《廣西處處是開發熱土》、《河池處處煥新顏》等欄目,共發稿292篇。廣西人民廣播電台先後推出了《東巴鳳大會戰見聞》、《告慰英烈譜新篇》等專欄和《深山裏有個小康村》係列報道,共發稿150多篇。廣西電視台開辟了《會戰東巴鳳》專欄,發稿100多條。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等中央媒體,香港文彙報、鳳凰衛視等境外媒體,上海電視台等省級媒體也積極報道了東巴鳳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把大會戰的做法、經驗以及成果推介到全國,推介給海外,展現了東巴鳳革命老區的新形象。河池市、縣兩級宣傳部門組織了東巴鳳大會戰“宣傳戰役”,市級媒體發稿1000多篇,縣級媒體發稿2000多篇。文化部門積極組織文藝工作者深入會戰一線進行巡回演出,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大會戰。在大會戰實施過程中,自治區、市、縣三級會戰指揮部辦公室編發大會戰簡報500多期,發布消息3000多條[4]。通過廣泛宣傳,為大會戰營造了濃厚的輿論氛圍。
三、東巴鳳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取得的成效
經過兩年零三個月的艱苦努力,截至2005年7月底,大會戰的12類34項75312個子項目已經全部完成並通過驗收,取得顯著成效。大會戰建設目標的順利完成,使東巴鳳扶貧裂變效應不斷凸顯,為東巴鳳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東巴鳳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以老百姓直接受益的項目為主,讓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通過大會戰,三縣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如189個交通項目的完成,實現了縣縣通二級路、鄉鄉通油路的目標,從根本上改變了三縣的交通條件,解決了群眾行路難問題。6萬座沼氣池建設,有效解決了石漠化生態建設問題,使近40萬群眾直接受益。1.45萬個地頭水櫃及其他水利設施的興建,既有效解決了三縣人畜飲水難的問題,又每年可解放近萬名挑水勞力轉移到其他生產領域。村屯通電項目的投入使用,解決了邊遠山區近2萬多群眾的用電難問題。總之,大會戰項目建設,全麵改善了三縣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2012年,三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提高到3771元、3831元、3950元,分別比會戰前的2002年的1458元、1449元、1357元多出2313元、2382元、2593元,平均每年增長達15.86%、16.44%、19.11%,越來越多的農戶擺脫了貧困,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二)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一方麵,大會戰項目的實施,有效改善了三縣的投資環境,有力推動了三縣的招商引資。僅2004年,三縣就簽訂招商項目216個,總投資達142921萬元。截止2014年8月,已經有一批知名大中型企業落戶東巴鳳,如巴馬中脈投資、巴馬三生投資、巴馬壽鄉集團、巴馬麗琅礦泉水、廣西月亮河、廣西河豐藥業、廣西好山水控股集團,等等。另一方麵,大會戰項目的建設實施,為三縣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和強勁動力,有力地拉動了三縣經濟的快速增長,促進了農民增收。據統計,2012年,東巴鳳三縣GDP達59.34億元,比會戰前的2002年的15.74億元多出43.6億元,平均每年增長達27.7%;財政收入總額達4.37億元,比會戰前的2002年的1.73億元多出2.64億元,平均每年增長達15.2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47.58億元,比2002年的13.7億元增加了33.88億元,平均每年增長達24.73%。
(三)改變了廣大農村信息閉塞的落後狀況。文化、廣電、通信項目的實施,極大地豐富了老區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為加強三縣與外界的聯係提供便捷通道,促進了群眾思想觀念的改變,增強了人民群眾自我發展的能力,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水平。鄉鎮文化站及村村通廣播電視項目的實施,為廣大幹部群眾提供了文化娛樂場所,成為農民群眾獲得科普信息、致富信息的重要窗口和渠道。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竣工後,三縣350個行政村所在地群眾可接收6套以上電視節目,電視覆蓋率由會戰前的51.1%提高到61.2%,三縣分別達到62%、63%、57.95%[5]。廣大農戶通過廣播電視了解到更多的國家政策、法律法規以及各種商業信息,拓寬了視野,更新了觀念,有效激發了農民致富奔小康的熱情。鄉鎮通電話工程的交付使用,實現了三縣鄉鄉通電話目標,解決了信息不靈及封閉狀況,也拉動了通信消費。
4. 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提升。教育項目的實施,極大改善了三縣辦學條件和教學環境,解決了上學難問題,提高了入學率,也降低了輟學率,加快了三縣“普九”的進程,為提高三縣的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勞動者的科技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著三縣高中、鄉鎮初中、鄉鎮中心校、村完小項目的建成,三縣新增中小學校舍麵積130946平方米,基本解決了危房問題。黨校教學綜合樓建設,為培養更多合格的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骨幹人才提供了保證。衛生、計生項目的實施,為山區群眾提供了便捷、經濟、優質的醫療衛生保健服務。三縣的縣鄉醫療業務用房麵積在會戰後增加25121平方米,每千人口有床位數上升到1.5張,較好地解決了當地群眾看病難問題。村衛生室、計生室的建立和完善,使農村“三級”保健網真正發揮“網底”作用,確保約70%以上的群眾小病不用出村,90%以上的農民可得到最基本的醫療保健服務。民政項目的實施,促進了民政事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的正常開展。村辦公用房的建成,使三縣每個村的辦公用房麵積均達120平方米以上,從根本上解決了村幹部無處辦公問題,促進了農村基層組織的建設。
四、東巴鳳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扶貧實踐模式的經驗與啟示
(一)以大會戰模式集中力量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是解決連片特困區域貧困問題的一種有效途徑,是對新階段扶貧工作的有效探索與創新
東巴鳳大會戰扶貧模式集中和整合了省級以下各級各類資源,在兩年多的時間內順利完成了75312個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使東巴鳳這塊特困區域的交通、水利、農業、電力、廣播等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水平大幅度提升,較好地解決了長期嚴重製約當地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瓶頸問題,加快了人民群眾脫貧致富步伐,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的快速發展,為當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踐證明,這種大會戰扶貧模式對於解決連片特困區域貧困問題是很成功的。
首先,這種大會戰扶貧模式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消除和緩解貧困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實施大會戰扶貧模式,從更寬的視野更高的層麵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解決某一區域或單個部門無法在一定時間內獨立解決的貧困難題,攻克了扶貧工作中的難點,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也發揮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政治上能夠獲得貧困區域幹部群眾更多的擁護和支持。
其次,大會戰扶貧模式具有最充分的社會動員能力。大會戰扶貧模式所涉及的人員多,所需要投入的資金量大,同時牽涉到多個部門多個層麵的協作。在社會動員方麵,黨委和政府具有天然的權威性和強大的組織能力,隻有以黨委、政府為推動主體的大會戰扶貧模式才有能力有效調動各有關方麵力量參與到扶貧工作中來,達到會聚各方力量的效果。比如在東巴鳳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中,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就動員和組織了廣西25個區直相關部門組建了大會戰指揮部,落實了22個區直單位為12類34大項項目的主管部門,並在河池市和東巴鳳三縣的縣、鄉、村層層建立指揮部和工作機構,形成了強大的組織指揮體係和完善的工作機製,確保了有人管事、有人做事。
再次,這種大會戰扶貧模式具有最充分的資源整合效果。整合資源是大會戰扶貧模式的內在優勢和特點。從東巴鳳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我們看到,這次扶貧大會戰共整合了各類資金投入達22億多元。對於綜合性、區域性貧困地區,以往“輸血”式的扶貧方法,往往部門分割、力量分散,難以形成合力,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極易出現各自為戰甚至重複建設,因此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後麵貌,而大會戰扶貧模式正好解決了這一問題。